查看原文
其他

翁万戈 | 《入蒙与旅欧》序曲

中西书局 2022-07-08

👆设为星标置顶 ⭐ 缩短你我距离

《入蒙与旅欧》一书的作者翁之憙(1896—1972)字克斋,江苏常熟人。1919年任北京国民政府西北筹边使署筹备处秘书、西北筹边使署秘书。《入蒙与旅欧》讲述了翁同龢侄曾孙——翁之憙于20世纪20年代以秘书身份跟随北洋政府将领徐树铮将军收复蒙古及考察欧洲各国政治之情形,分别对徐树铮入蒙背景、入蒙后的一系列举措、复杂的政治局势及外蒙古撤治后的严竣局面作了详细阐述。在欧洲各国的考察中,有不少关于世情百态的描写,并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如墨索里尼与意大利国王、徐树铮与欧洲各国政要合影等。


此书初版于2013年,其内容、价值等在读者中口碑良好。近年来,市面上存书无多,常有读者反映购买困难。此番组织重印,一是满足读者需求,二是向本书整理者之一翁万戈先生致以敬意。

编辑按语


作者家世

本书(《入蒙与旅欧》)是民国头十五年中一项第一手历史资料。作者是我生父(我出嗣于他的二哥),名翁之憙,字克斋(1896—1972),自号翠岭归客,江苏常熟人(简称“克斋公”)。他被卷入北洋军阀安福系徐树铮的“入蒙”与“旅欧”,与其家世、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此处要详细介绍。


常熟翁氏是望族,由克斋公的高祖开始:翁心存(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官至工部、刑部、兵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且充弘德殿行走(同治帝师),谥文端。他有四子:同书、音保(早夭)、同爵、同龢。


克斋公的曾祖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顨斋。在任考官、学政、左右春坊中允后,清廷为应对太平军的北伐,特旨令他赴扬州军营,转文为武,帮办江北军务,官至安徽巡抚。卸任时,含冤被遣戍新疆,旋命赴甘肃军营,剿办“回匪”。虽因功开复原官,然积劳成疾,卒于花马池。谥文勤。同书的弟弟翁同龢(1830—1904),克斋公的曾叔祖,是翁氏最出名的人物,字笙阶、讱夫、声甫,号叔平、松禅、瓶笙、韵斋。他继父职为同治帝师,同治崩后,任光绪帝师(即在毓庆宫行走),官至刑、工、户、吏各部尚书,两入军机,参加外交职务(即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并任协办大学士。1856年他中了状元,所以1863年其侄曾源中状元时,便有了翁氏“叔侄状元”的美称。当然,他和翁文端公(心存)还有“父子帝师”的佳誉。翁同龢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多因在甲午(1894)中日战争时,他是主战派的领袖,而到了1898年,因变法维新事被罢斥还乡。他一生没有脱离考试工作,从副考官到殿试读卷大臣,门生遍天下:包括张謇(1853—1926,甲午状元,在中日战争爆发时,弹劾李鸿章妥协,后返乡里南通,开办实业及从事教育)及张元济(1867—1959,藏书家、出版家,组建商务印书馆,引领文化事业,包括创建“涵芬楼”图书馆)。


回到翁同书这一支,他的长子23岁病故,第二子翁曾源(1834—1887),字仲渊,号寔斋,1863年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等职,能书善画,但体弱多病,中年长逝。他是克斋公的祖父。曾源公的长子翁斌孙(1860—1922),字人豪,号弢甫、笏斋。1877年他只17岁就登了进士第,在科举史上也是突出之士。在各馆做了十几年的纂修工作,一直升到了国史馆。他追随叔祖的维新见解,在1895年秋加入了北京强学会。那是改良派想用来做政治活动的组织,倡导人是康有为、梁启超、陈炽等,参与者包括袁世凯、张之洞及英国人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但1896年初就被慈禧太后勒令查封了。1906年翁斌孙得授大同府知府,次年接管统领口内巡防马步各队。1909年宣统登基后,升迁到直隶提法使,赏加二品衔。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他称病去职,一直息影津门,不问世事。


可是斌孙公在大同府任上,结识了山西大学西学专斋总教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那是英国“偕我会”派到浙江温州的传教士。

 苏慧廉像,由牛津大学提供

1884年苏氏遇到来华已十五年的最有名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庚子1900年,慈禧太后信任“拳匪”,向各国开战,反被八国联军逐出北京,逃往西安,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换取苟安。那时山西在当年七月发生了教案,巡抚毓贤在慈禧命令下酷杀基督教士一百七十一名,本地信教徒一万五千到两万名。清廷为了补偿过失,新的山西巡抚岑春煊请李提摩太商讨对策,结果拨款在太原建立一所西式大学。经过妥协,成立了山西大学堂,分中、西两斋。1907年,第一任西斋总教习去世后,李提摩太延请苏慧廉接任。不久,斌孙公与苏氏结为好友,收其女谢福芸为义女。日后谢所写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名门》(Two Gentlemen of China, 1924年在伦敦出版),以化名“Kung”隐指“翁”,详细地描写斌孙公为Kung大人,其公子(第三子)“Li Cheng”就是本书《入蒙与旅欧》的作者克斋公;而其女公子“Flower”就是克斋公的三姊翁之菊,嫁给山西大富翁渠家,她丈夫的父亲渠本翘是翁同龢的门生,1895年进士,1909年被派为山西大学堂监督。谢福芸与翁之菊是结拜姊妹,可见翁苏两家很接近。


斌孙公既守旧,给克斋公很坚实的中国经典教育;又维新,把他送到英国教会在1902年创办的天津新学书院Tientsin Anglo Chinese College。1913年前他在保定读书,1913年入了新学书院中学三年级,1915年升到该书院大学文科,1918年毕业。他连获了五年奖学金。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年的英文教员,所以他的中、英文都是优等。斌孙公在天津居住的房子坐落在英租界,这大概也是受苏慧廉的影响。


作者时代

历史的持续性要强于变革性:清末民初时期是明显的例证。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及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其变革不可谓不大,然而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并不是首倡革命的孙中山(1866—1925),而是他不得不退让而且推举的晚清北洋大臣袁世凯(1859—1916)。不但如此,这位大清帝国的重臣在1915年还想建立皇朝,并且做了83天的皇帝梦。各省群起讨伐,袁被迫退位,抱恨身亡;可是继他而掌握国钧的人,还是袁氏为清廷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培养的下属及当时的北洋首长,如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及段祺瑞等。从1916到1926这十年中,北京政府中领袖变迁如走马灯,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段祺瑞,北洋军阀的中心人物,主张武力统一南北。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入天津武备学堂后,留学德国做炮兵。小站练兵时,任教习及炮兵统率。袁居民国总统高位时,段升为陆军总长、国务卿(即总理)。但袁自立为帝时,段要求辞职,被准到西山“养病”。袁被迫取消帝制后,只好命段出来组阁,他不但任总理且兼陆军总长,抓住军政大权。袁死后,黎元洪(1864—1928)继任大总统,于是开始了“府院之争”,即总统府与国务院的冲突,段要让他的亲信徐树铮当院方的秘书长,黎坚决否定了。


徐树铮(1880—1925),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字又铮,秀才出身,二十二岁到济南从军,无意中得到段的注意,1905年被送到日本士官学校,1910年回国到段手下,1914年升为陆军部次长。徐恃才傲物,又有段作最稳的后台,待人处事不免霸道。在黎、段相争激烈时暂时下台。

徐树铮将军像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国一方是奥匈及德国等同盟国,另一方是俄、法、英等协约国,除意大利外,全欧洲卷入战争。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沙皇被推翻,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与同盟国签订和约。


1917年8月中国北洋政府也对德宣战,运送大批青壮年到欧洲战场作劳工。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在这四年里,中国的军阀内战未停。段祺瑞是安徽人,称“皖系”;代黎元洪为总统的冯国璋(1857—1919),直隶(今河北)人,称“直系”;控制东北的张作霖(1875—1928)是奉天(今辽宁)人,称“奉系”;其余则西南有控制云贵的“滇系”及控制两广的“桂系”;而广州有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主张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于是在1917年9月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南北两军展开护法战争。这只是日后北伐的前奏:这时期北京有更紧张的斗争——段总理与冯总统。段的讨伐西南因冯牵制而失败,尽忠于段的徐树铮说服北洋各省督军中最有势力的曹锟(1862—1938),召集华北、东北、西北七省三区的首领在天津大会,讨伐西南,冯总统被迫发出讨伐令。


1918年2月,在湖北前线,一个旅长冯玉祥(1882—1948)突然发出主和通电,此人字焕章,行营出身,一直受舅父陆建章的提拔。陆氏(?—1918)安徽蒙城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世凯小站练兵,官至袁的警卫军统领兼北京军政执法处长,冯国璋总统府高级顾问。为了应付主战政策的危机,徐树铮为段祺瑞执行其“引奉打直”的计谋,将从前向日本订购的军械送给张作霖,请新编的奉军入关,并设总司令部,张任总司令,徐为副总司令。同时,南方战事得手,主战派占了上风,结果冯国璋被段祺瑞排挤下野。


按法规总统应由国会选举。为了操纵国会议员的产生,段与徐拨款组织“安福俱乐部”,实际就是皖系的政党,在各省设支部或分部,而国会也就变成了安福国会。1918年9月,徐世昌(1855—1939)被选为大总统,这是一位北洋元老,曾与袁世凯结拜兄弟。他是文人,不是军阀。


但是段与徐调动将士位置的计谋激怒了曹锟,他施行撤兵,回到天津再召各省督军代表开会议和,直接与段冲突。到了6月13日,陆建章忽然自沪来津,煽动主和。徐树铮一不做,二不休,在邀请他到奉军司令部作客宴饮后,到后花园散步时,就把陆枪毙了。这就威胁了到津开会的代表们,由主和转为主战。


同时,徐树铮接受任命为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1918年筹建的参加欧战的军队,由徐任参战处参谋长,当大战于11月结束后,改为边防军,徐把这支军队编成三师,按日本陆军教育法训练,兵种配备皆属头等。为了筹防蒙边,又编练了西北边防军五个旅。实际上徐树铮拥有节制内蒙、新疆、甘肃、陕西军队的全权,准备进入蒙古以解决其独立的问题。那时,克斋公经由堂兄翁之麟介绍,入了徐的幕下,任西北边防司令部筹备处的秘书。后来西北筹边使公署成立,他改任总务厅机要司理。他写的《徐树铮入蒙纪实》,就是本书的前半部,从1919年5月到1921年2月9日。此篇结束时,直军迫段下野,徐树铮由天津逃至上海,而在白俄围攻下,库伦陷落,外蒙古再度独立。


直军的胜利,多半是由于曹锟的大将吴佩孚(1874—1939),他字子玉,山东蓬莱人,秀才出身,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是个文武全才,从营长逐渐升到师长。在段祺瑞兴师以达“武力统一”的政策下,吴不但按兵不动,而且通电痛斥此“祸国殃民”之举,及“徐树铮违法杀陆(建章)”。在直皖大战末期,吴在西线大破皖军,奉军突然参入战场,就此结束了段祺瑞与徐树铮的政权。


 《入蒙与旅欧》

翁之憙著  

翁万戈 翁以钧 翁以思 整理

定价:45.00元

初版:2013年6月

重印:2021年1月

ISBN:978-7-5475-0507-6


购买链接

中西微店

淘宝自营店

👆扫描二维码购买本书


推荐阅读

新书快报 丨 《入蒙与旅欧》


新书快报丨《 浮生: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千钟粟”文库)


新书快报丨《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第二辑)》


供稿| 王宇海

排版/题图 | 李慧


融汇中西,学术立社

我知道你在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我社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