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安街边的胡同,不一般

张骜 北京日报
2024-10-02


北京的东西城被称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而长安街,恰恰就是一条连接东西城的城市主干路。


由东向西,长安街依次经过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东华门街道和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金融街街道和月坛街道。其间,既有宏伟壮阔的天安门,也有西交民巷、西总布胡同这样的社区、胡同。


每天,胡同老居民、工作、求学的人们在此汇聚、交融。为了让核心城区人居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市、区、街道、社区的干部们用一个个基层治理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


安宁交通

2020年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核心区控规》”)正式发布,其中强调“让核心区静下来”,并创新性地提出“安宁交通”,即改变以车为主的交通理念,让胡同逐渐回归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从2018年开始,东城区西总布胡同、王府井街区、东四九条,西城区达智桥胡同、鼓楼西大街、槐柏树街等40余条核心城区胡同陆续实现不停车。曾经,本是居住区的胡同因车辆随意穿行、乱停而拥挤喧嚣。如今,一条条不停车胡同、一片片交通安宁的无车街区亮相,渐渐绘成宜居之都的生动画卷。


长安街往北、金宝街往南,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就是西总布胡同。老住户秦芳敏回忆,尽管地处黄金地段,但在2018年以前,架空线如“蜘蛛网”、开墙打洞、违建密集、机动车乱停乱放,“真是闹哄哄一片”。


2017年4月,建国门街道和城管等部门联手,从这些顽疾着手,对西总布胡同启动了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


很快,架空线入地了,头顶的蓝天亮出来了;开墙打洞封了、密集违建拆了,眼前的乱象消失了;可横七竖八的车往何处去,一时困住了治理者的脚步:胡同寸土寸金,现有空间已十分逼仄,新的停车位如何“无中生有”?


经过一番调研,街道干部们瞄准了驻街单位、胡同南侧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博物馆旁现有停车场停车不规范、不饱和,经过重新施划,挖潜70个停车位,刚好与西总布胡同居民停车需求吻合。


西总布胡同不停车。摄影/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


“天蓝了、地净了,眼前豁亮了,静美的胡同又回来了!”2018年4月12日,西总布开始实行不停车,秦芳敏和街坊们争相在社交网络上晒起了胡同美景。可没想到好景不长,没过两天,15日便出现了反弹,此后一周共计80多辆车停在了胡同里。


“咱胡同好不容易清净了,可不能这么快就被打回原形!”享受到胡同治理成果的居民们自觉行动起来,66岁的居民王凤如牵头成立停车自管会,宣传胡同不停车、制作并张贴“不停车温馨提示卡”,与辖区交通部门合作,对于劝说无效且屡教不改的车主,通报给交通支队,给予处罚。


通过居民自治建立机制,渐渐地,到2018年6月,西总布胡同真正实现了不停车。


西总布胡同的成功给了核心区长安街沿线的胡同很大启示。然而,这么多胡同,不能搞“一刀切”,从2018年开始,核心区近40条胡同的停车难题一一找到破解之道,一批不停车胡同陆续亮相。


最美院落

交通便利、安宁让百姓称道,而自家曾经居住的杂院经过整治提升,变身为最美小院则让居民们感叹,“生活在长安街旁的胡同里,竟如此美好。”


金融街街道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在改造前是出了名的“违建小院”。居民崔先生说,当时,最大的违建位于院子正中,四周过道宽度仅一米有余,院内的小违建见缝插针,空隙处堆满了居民的杂物。居住体验不佳,崔先生干脆找到社区党委书记孙冬梅:“我想把房子委托给居委会。每月给我点租金,我别处住去,眼不见为净。”


眼瞧着小院糟糕的环境让住户“退避三舍”,街道下决心还居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2021年底开始,围绕小院拆违、提升的居民议事会就没断过。最终,院内的十几户住户、租户统一意见:拆!2022年7月,工程告一段落。看着腾出来的50多平方米院内空间,东西厢房4户居民发愁了:“违建原是厨房厕所,现在我们的正常生活都受影响了。”


既要满足生活所需,又要提高全院环境品质,街道和居民们一起确定了浅下挖的改造方案,增加的空间配备独立卫浴和厨房。


在房屋改造的同时,院内公共空间的提升也悄然动工。街道在入院砖雕、公共地砖和屋侧夹道处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院落入口处设计展示墙,在院落中间绘制“跳房子”供孩子们活动。


孩子们在玩“跳房子”游戏。摄影/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


2022年11月,所有的改造终于完成,听说院里大变样了,“躲”在外面的崔先生带着家人又搬回来了。


“现在叫我走都不走了,推开窗户就是景,比公园不差。”


东铁匠营甲15号院变身“最美院落”。摄影/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


小院“颜值”提升,改造成果怎么维护、日常卫生如何保持,成为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为此,社区组织了多次议事协商会,居民针对各类问题,共同制定了“温情小院自管公约”。


公约对环境卫生、消防安全、邻里礼仪等方面均进行了规定。“屋顶落叶众筹资,一年一次专业清理”“院内卫生勤打扫,一周一户坚持好”“共享单车不进院,电车充电不进屋”……有约在先,居民维护小院环境的积极性提高了,主人翁意识渐渐深入人心。


“每周该轮到谁打扫了,大家都会在群里相互提醒。有时候谁有空,也会主动打扫。”租户孙桂英说。


2023年1月,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被评选为西城区“最美院落”。看着自家小院挂上“最美院落”的牌子,居民拉着社区党委书记孙冬梅和社工们在院里花样拍照。大伙儿都说,要把“最美”的称号保持下去。


东铁匠营甲15号院变身“最美院落”。摄影/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


《核心区控规》强调,“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东铁匠胡同甲15号院由“丑”变“美”,恰恰体现了基层治理之功,和谐宜居之效。


老城更暖

老城胡同里生活着很多老人。想要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衣食住行哪个都不能少。而对于“银发族”来讲,吃饱、吃好同样重要。


“没有‘父母食堂’之前,吃饭真是大问题,自己做做不动,外面餐馆质量参差不齐,又舍不得顿顿点外卖。”回忆起曾经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家住西长安街街道太仆寺街社区的居民乔女士如是说。


她口中的“父母食堂”,就是西城区为了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由西长安街、金融街、月坛等街道开始试点,进而向全区推广的民生工程。


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西城选取4个街道、1个配餐中心、6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展试点,推出“父母食堂”。如今,三年多过去了,这个数字已达到305家,服务量突破每周6万单,月坛、金融街、西长安街的几个“父母食堂”,更是成为其中的“标杆”。


雅致的餐桌、柔和的灯光……位于月坛街道的长安商场地下一层的 “父母食堂”现在已经是周边几个社区老人最喜欢的餐厅之一。回忆起去年4月这里刚开张时的场景,居民张大爷概括了俩字—惊喜。


第一次就餐,张大爷发现这里的菜品、主食、副食超过15种,排队等待付款时,他向服务员打听:“这儿怎么算钱啊?”


现场负责人刘喆的一番话打消了老人的疑虑:“大爷,咱们是按两收费。年轻人3块2毛9一两,60岁以上老人持老年卡或身份证2块9毛8一两,菜品种类不限。”


一听这话,张大爷连连称赞:“岁数大了,饭量小,可是又想吃得丰富点,这办法太好了。”


红烧肉、宫保鸡丁、西红柿炒鸡蛋、清炒笋……荤素搭配,张大爷挑了好几种菜。看着餐盘里“五颜六色”的菜,张大爷边排队边琢磨,他想看看这样一顿饭多少钱。不一会儿,轮到张大爷了。只见电子秤上显示出数字,总重五两多,算下来还不到20元。“真好,以后我就是这儿的常客了,还得拉着左邻右舍的老哥们一起来。”张大爷说。


西城“父母食堂”受到老年人青睐。摄影/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


钱没多花,品种不少,来就餐的老人们都很满意。从开业至今,每天中午,这里的27张餐桌前都坐满了人。老人们都说这样的结算方式更适合老年人。


“每天中午来就餐和取餐带走的老人稳定在150人次至200人次,我们策划着进一步扩大可选菜品的种类,让老人的选择更多一些。”刘喆说。


西城“父母食堂”受到老年人青睐。摄影/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父母食堂”越发成熟,除了提供堂食外,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网上预订、电话预订、送餐上门等订餐方式,并为老年人提供小碗餐、自助餐、称重餐等多种选择。支付方式上,除了支持刷老年助残卡,“父母食堂”还支持银行卡、手机支付,并尝试人脸支付试点工作,方便老年人支付。


“希望让住在胡同里、杂院里的老人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享受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未来,西城区将按每千名老人建设一家养老助餐点的标准,累计建成不少于320家‘父母食堂’。”西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明日预告

通道有乾坤 | 长安街25座地下通道,各有洞天



“你不知道的长安街”系列


  1. 长安街,到底有多长?

  2. 长安街,是一条街吗?

  3. 你猜,长安街有多少种颜色?带上色卡,彩绘长安街

  4. 长安街,是什么颜色的?

  5. 长安街,就是一曲交响乐!

  6. 长安街,有多宽?

  7. “长安街的气氛,是自己长出来的”

  8. 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来到这条长街

  9. 中国的公路,从这里出发!

  10. “华兴”的一封信,天安门城楼开放了!

  11. 翻天覆地!这是一座人民的广场

  12. 2分零7秒,和46秒

  13. 人民英雄,放在祖国的心脏!

  14. 长安街上,有多少华灯?

  15. 天安门城楼上,曾悬挂过和平鸽

  16. 人民大会堂,藏着全国人民的心意

  17. 原来,故宫“开门”已经99年了!

  18. 110岁了!这是北京第一座城市公园,《庶民的胜利》自这里传响

  19. 听!这是北京的城市“音乐盒”

  20. 在国家大剧院,永远有精彩“破壳而出”

  21. 老长安,正年轻

  22. 一条长安街,一部中国电影史

  23. 长安街上,有座365天不闭馆的图书馆!

  24. 谁家还没有一本从这儿买的书呀!

  25. 北京最早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营业场所,依然用钟声陪伴着我们

  26. 新中国第一次国宴,在这里举办!

  27. 在长安街上,有多少家银行?

  28. 北京到底有几个使馆区呀?

  29. 王府井真有“井”!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在这儿开业→

  30. 长安街边,ChinaTravel“四件套”之一!

  31. 273人→超30万人!欧美同学会,都有谁呀?

  32. “破冰”,从这里开始!

  33. 砖塔胡同?砖塔儿胡同?北京地名有这些讲究——


未完待续……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张骜【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苏越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