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任教 | 巴萃敏:我与光华这所“学术型”商学院

本研 北大光华本科研究生 2023-11-16

  //  



误打误撞遇上经济学,

她在丰富多元的选择中找到重心。

学术型商学院的训练与涵养,

带领她深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勇敢探索,勇敢试错,

追求梦想从来都不会太晚。

温暖与力量是宝贵的财富,

陪伴她度过纯粹而自由的学术生涯。


2023年,光华管理学院2013级金融学专业(金融经济方向)本科生巴萃敏,将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匹兹堡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从事微观理论、行为经济学等方向的科学研究。


在光华读书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大学岁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参与“学术之星”有怎样的体验与收获?科研道路需要怎样的素质与能力?对于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畅想……本期访谈,巴萃敏校友将与我们详细分享。


+ + + + + + + + + + + 

个人简介


巴萃敏,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3级金融学(金融经济方向)本科生,现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即将加入美国匹兹堡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她主要从事微观理论、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她的求职论文“Robust Misspecified Models and Paradigm Shifts”阐述了个体即使在有更准确的替代模型的情况下仍然可能持有错误的决策模型并表现出系统性行为偏差,为现有错误模型学习文献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她因此获得2023年REStud Tour提名,并成为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北京大学校友。


+ + + + + 


1

光华岁月



1、高考时,是什么原因决定报考光华?


因为高中时期专注于应试,高考后我对各种热门专业的了解仅限有所耳闻。和许多理科学生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我一直追逐的梦想;然而,从更实际的择业角度出发,进入光华、从事金融行业则是一种稳妥且高回报的选择。最终,我随大溜地选了历年分数线最高的光华,但心中始终怀有那颗“做科研”的种子。谁知道,短短几年时间里,我深深地喜爱上了经济学这门学科,而光华作为中国顶尖的学术型商学院,恰好给予了我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最佳训练。


2、在光华读书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


刚踏入燕园的那一年,我感到很迷茫,好像自己是一只不受控制的沙漏,时间和精力无法掌控地四散流失。上课、社团、学工、社会实践,日程永远很满,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么。第二年,我决定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专注于自己最感兴趣的文艺活动和课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入学术研究中,并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3、谈谈你选专业的心路历程吧。


坊间传说,金经+数双对有志学术的同学来说是黄金组合,因此我选专业的时候几乎毫不犹豫。回头来看,我认为修数双这个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在当今主流的经济学研究范畴中,不论微观还是宏观,线性代数、微分方程、随机过程、动态规划、基于测度论的概率论都非常有用。尽管数双的课程难度远不及数院本科的魔鬼级别,但它足以对付经济学中的大部分数学问题,而且这些知识也为我后来学习更难的数学知识铺好了路。


4、在读期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刘俏老师主题为“金融研究的魔力”的“学术之星”讲座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记忆。我不知道学术演讲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次讲座完全颠覆了我对金融学乏味枯燥的印象,让我意识到金融现象的本质来源于一个个投资者、公司、金融机构间的真实策略互动,启蒙了我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刘俏老师也成为了我的学术之星指导老师。



5、你在“学术之星”培养计划中做了哪些事,有怎样的收获呢?


在“学术之星”项目中,我利用学院的金融数据资源研究了中国内地股市中的交叉持股网络。首先,我测量了上市公司之间的所有权关系,然后探究这种关系是否会增加公司在融资和投资模式上的相似性。回头来看,我的文章描述为主但缺乏理论支持,并且只有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只触及到经济学研究的皮毛。但在完成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和研究技能,包括如何查找总结文献、如何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如何运用不同的统计软件和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可视化等等。这些技能为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和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6、回顾大学岁月,你最大的感悟或者收获是什么?


勇敢地探索和试错吧,追求学术梦想的时机从来不会太晚。


7、你认为光华对本科生的培养举措有哪些使你最为受益?


是出国交换,这段经历对拓宽视野、提高独立生活能力都很有帮助,期间助研的一位美国教授后来还为我的博士申请写了推荐信;


二是学术之星使我有了第一次独立研究的机会;


三是作为商学院,光华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中英文汇报能力。或许有同学觉得做学术不像去业界那样需要presentationnetworking,但这是一个误区。清晰地汇报和讲解研究结果的能力对于做学术研究非常重要。


2

博士生涯


1、考取宾大博士的过程是怎样的?那时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我希望继续深造。我申请了美国和欧洲的几十个博士项目、十余个硕士和助研项目,宾大是我收到的最好offer。因为本科阶段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金融以及应用微观,我当时计划在这两个方向继续探索,但也对别的方向充满了好奇。


2、为什么选择微观理论方向?


我在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开始学习微观理论,深深被好的理论研究所吸引。优秀的理论往往能从一个简单的模型中得出新奇的结论,这种魔力令人着迷。比如,社会学习领域中羊群效应(Banerjee, 1992; Bikhchandani et al.,1992)的经典发现:即使每一代的决策者都有新的信息,但如果他们参考前人的行为来做决策,那最终所有人都可能采取错误的行动。这个基础模型已经被许多研究者拓展,例如考虑不同的信息结构和决策者的异质性等因素,这些拓展模型也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新结论。


微观理论是一个出了名的找教职难的领域,所以选择这个方向需要有一定的“失业”的思想准备(笑)。其实,在我表达了选择微观理论方向的意愿之后,好几个教授都曾经用找工作难这个理由试图“劝退”,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后来他们告诉我,对每个想做理论的学生他们都要流程性“劝退”一次,以此测试学生是否对理论有足够的兴趣。


3、宾大的读博生涯带给你什么?与国内读书有怎样不同的感悟?


我的最大收获是从零开始独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的经验和能力。做研究是一个创造新知识的非线性的过程,与高中和本科阶段吸收已有知识的过程截然不同。提出问题、探索文献、初步分析、展示结果、写作、投稿、被拒稿、回应审稿人的意见,能在读博的时候在导师的指点下经历每个阶段,对未来的学术生涯是很宝贵的财富。


4、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或瞬间?


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瞬间是在上 job market 之前,系里组织了最后一次 job talk 练习。那段时间我为了准备论文,一直在加班加点,睡眠和饮食都严重不足,导致 job talk 的时候我的表现非常差。我因此很沮丧,觉得自己浪费了一个获得反馈的机会,而且给不熟悉我的老师留下了一个很差的印象。但是导师Aislinn Bohren并没有批评我的表现,她只是静静地听我的讲述,然后给我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洛神花茶,告诉我我的表现完全没有影响她对我的评价,还分享了很多控制压力的小技巧。我永远感激她的温暖和力量。


3

职业规划


1、面临诸多选择,为什么选择了从教?


大学是微观理论研究的前沿,这里我有机会参与更多激动人心的合作研究项目,并且近距离地从学术大牛身上汲取做研究的经验,还可以把我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下一代的学生,让我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在通过为期六年的tenure track考核之后,可以获得“终身教职”,这不仅意味着稳定的工作,还意味着我可以更大胆地探索有挑战性、创造性的长期课题。


2、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在校期间要做哪些准备?或者说要培养自己哪些素质和能力? 


在job market上最重要的是求职论文(job market paper),由此我们可以倒推出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1)一个好的想法,需要一二年级的扎实积累、对文献的深度阅读、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心,以及至少五个废掉的想法;(2)一篇高质量的文章,需要积极和导师交流反馈,具备数学和编程能力,至少完成1-2篇别的工作论文以积累写作经验,以及碰到困难不放弃的精神;(3)一场有效的job talk,这需要较高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seminar并且学习别人的展示技巧,还需要在无数次会议中打磨讲解论文和社交的能力。


3、是什么原因决定留在海外任教?


近些年来,回国的经济学博士生越来越多,我想这得益于国内的学术氛围和制度建设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不过,从国际公认的五大顶级经济学期刊来看,出自美国大学的学术产出仍然领先,我认为靠近学术中心对学术生涯的初期发展是特别有益的。


4、应聘现在单位的过程是怎样?对方学校比较看重哪些方面?


学术应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紧张的过程。一般来说有投递材料、一轮线上面试、二轮现场面试、发出offer这四个步骤,每一轮都会筛选掉至少一半以上的应聘者。学校最看重的是研究方向和他们的招聘需求是否对口,求职论文的质量,沟通研究结果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能力的一个指标),以及求职论文之外的其他工作论文。


5、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有什么规划和想法?


我希望将研究重心放在微观理论上,特别是与信息和学习相关的问题。这些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未被探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人们的经济偏好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证或者实验的方式检验这些理论也很重要,我将入职的匹兹堡大学和其毗邻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有顶尖的行为经济学实验室,所以将来除了理论研究我也会做一些实验为主的项目。


6、有哪些人、哪些事、哪些话对于您的学术之路有重要影响?


除了之前提到的导师Aislinn,另一位导师George Mailath的指导也使我受益匪浅。今年三月宾大刚刚举办庆祝他65岁生日的学术会议,列席者二三百人之多,许多George的学生或者他学生的学生都已经成为了微观理论学界的中坚力量。虽然要指导如此之多的学生,但他依然能每周分配出1-2个小时和我单独会见,并且总是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George对经济研究的纯粹热爱,对新问题的寻根究底的精神,还有对学生的责任心都是我想要学习的品质。


7、对于想要从事学术的师弟师妹,有哪些建议?


网络上可以查到许多相关建议,在这里我只分享一个小小的个人体会。

Proactivity is key - make yourself known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y attending seminars and conferences frequently and early. Use these opportunities to share your research and ideas with colleagues and seminar speakers.Remember that someone in the audience could be a potential interviewer, evaluator, or referee, so treat each talk as if it were your job talk.


4

生活与未来


1、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纯粹、自由、劳逸结合、有创造力的学术生活。

 

2、关于未来生活,有哪些期望和畅想?


未来期望能够做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并且在参加学术会议之余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


推荐阅读

海外任教 | 何昕迪:永葆一颗少年的心,用国际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学术启航预告丨本科校友彭程:海外留学及教职申请经验分享

暂别燕园四季,走向国际讲台 | 光华博士生马思佳任教荷兰蒂尔堡大学

刘海洋:90后光华学子执教伦敦政经

从光华求学到浙大任教,她是学术隧道里的追光者

我院博士生姚晶晶获法国里尔科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职

李燃:有意义的“燃烧”

我院博士生邹韬获澳洲国立大学教职!

媒体看光华 | 本土经管博士缘何屡获海外教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