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喜欢云冈!

山大融媒 山东大学
2024-09-04

石窟里,一尊巨大的坐佛闯入眼帘

13.7m的形制使人疑心误入了巨人国

坐佛两侧还有数座小像

沿着小像往上抬眼

几尊飞天像缓缓展开

裙袂飘逸神态自若

耳边似乎响起遥远的梵音

穿越千年……


五年后的今天

刘燕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激动

为什么云冈石窟会选址大同

为什么这个画像会这样布局

为什么人物手里拿着“小石块”

她想知道的

是缘起纹样却远超于纹样的世界


今天,跟随姗姗走进

机械工程学院刘燕教授的故事......



刘燕,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主任。曾担任第13届山花奖评委,北京2022年冬奥会视效设计团队纹饰指导专家顾问。她任教的产品设计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也是山东大学最早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近五年作为《云冈纹饰全集》的执行主编,主要科研工作集中于云冈纹饰编绘及谱系研究。




云冈纹饰就像一团麻

我们想抽丝剥茧




刘燕教授手绘稿


不久前,刘燕受邀到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进行了题为“云冈纹饰造型谱系研究”的讲座,她提出云冈纹饰既传承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又集合了沿途各民族艺术元素,蕴藏着中国传统审美气质,其造型体系在中国石窟艺术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讨论中,一位专家提出那伽(nāga 印度文化中的“龙象”) 、“dragon”(英语语境中的“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与云冈石窟中的“龙”纹造型有什么关系?

中山国战国玉器上的螭龙


云冈石窟里龙的形象是复合形态的,印度文化里的“那伽”更像蛇的造型,而中国龙纹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形态的龙纹。一次在查阅汉代纹饰时,刘燕发现“螭龙”纹(无角的龙)跟云冈石窟的龙纹十分相像。抓住这条线索,刘燕进一步梳理了传统文化里“龙”纹发展的脉络,认为这种造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玉器雕刻纹饰。






刘燕教授手绘稿


这体现了中国的文脉渊源与演进。作为一种舶来的艺术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了文化融合,最终呈现出云冈纹饰风格,它体现的就不再只是最初的印度风格,而是形成了咱们自己的精神与文化。”东西方都有龙,云冈的龙既有印度的影子,又有中国的基因,这便叫既是云冈的,又是世界的
刘燕认为,抓住纹饰形态研究、梳理艺术文脉和文化基因是研究的关键,也是守正创新的基础。因此,她对云冈纹饰展开的不仅仅是纹饰图谱的研究,而是蕴含着纹饰标识功能、加固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整体谱系研究。她认为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的:“把云冈石窟放到国际交流,放到人类文化之林,放到民族总文化之内去思考。研究的对象是云冈,但是研究范围是云冈所联系的中国的石窟。如果把石窟艺术的范围再扩大,就上升为对中国艺术传统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将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制高点。”
对刘燕而言,云冈石窟就像把中国传统造物形态研究联系起来的一根线,以云冈纹饰文脉为线索,把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碎片连接起来,为历史存录,讲好这个既属于中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文明故事。




每一次惊艳都是经验的积累



刘燕教授展示速写本


刘燕对云冈纹饰的每一处细节都很熟悉。曾经有编辑跟她说:“你就像是把云冈纹饰数据库装进脑袋里了一样,随时就能调用。”这可不是什么天赋异禀,脑海里每一处清晰的印记都是曾经无数次动笔勾勒出来的,“以笔尖遍历性行走”是刘燕的底气


纹饰色彩设计

在刘燕的办公桌前,摞着快半米高的速写本,细细数来已经二十多本。刘燕是学艺术出身的,绘图对她而言并非负担,相反,是一种乐趣。通过对每个石窟、每个纹饰反复绘制,琢磨其中细节,能捕捉到比计算机绘图更生动的细节。


她指着一幅窟顶纹饰的边线说,起初窟顶双龙的绘制是加法画法,但是感觉图形张力总是不够的,后来仔细观察发现,这种“出廓式”雕刻形式是战国玉雕的常见形式,于是她发明了“减法画法”,将纹饰在适合边界范围向内挤出造型,感觉就找到了。久而久之,她不仅将云冈纹饰牢记于心,还摸索出了不少规律。

窟顶龙纹


“我的学生都知道我有‘强迫症’,在‘家’里先把苦吃了,出去就能发光了。”哪怕只是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刘燕的要求也不会放低一星半点。正值毕业季,刘燕手机里密密麻麻全是与学生探讨作品设计的记录,和学生讨论到晚上十一二点都是常态。


刘燕教授展示学生作品


“你看这个作品,最后交互的效果很不错吧?但最初,它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线稿。”刘燕在手机上翻出了几张照片和一个视频。视频里是一幅壁画,描绘了一个出行的场景,最开始整个画面像是蒙上了一层灰,代表着尚未被发现擦亮的状态,随着笔触滑动,色彩变得鲜明,画像里的人物与马驹也动了起来,活泼有趣。再往回翻看照片,确实简陋许多,仅仅是一张平面的局部图。


“但凡肉眼可见的所有惊艳都是日积月累出来的。”刘燕把学生每一版的修改稿都保存了下来,如数家珍,颇是欣慰地说。




云冈就像一个洞

把我深深吸进去了




去年,刘燕带领团队再次前往云冈石窟。恰逢第六窟搭了架子,他们可以从新的视角观察纹饰,团队很珍惜这种近距离瞻仰的机会。

“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觉得最多三年就能把这石窟里的纹饰画完,后面渐渐发现要研究的东西越来越多,好像一个巨大的洞,把你吸进去了。”刘燕笑着说,即便是这套全集工作结束,她以后每年也至少去一次云冈石窟,因为每一次到云冈都能找到那种一如初见的欣喜和热爱。



刘燕一直坚持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她读博士的时候,导师潘鲁生教授就带领团队跑遍了大江南北,进行城镇化背景下民间工艺现状与发展的调研,这段经历使她深刻意识到田野调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性。为了云冈纹饰的绘制,除了探访云冈石窟,她还带领团队前往呼和浩特、北朝博物馆、云冈研究院等地调研。



跨学科的交流对刘燕而言也是启发灵感的重要方式。从纹饰的变化中推测的历史关联与演变往往需要相关专家的观点以及文史考据来佐证。此次调研前,团队基本完成了纹饰粉本编绘工作,但有一处“飞天”的造型刘燕一直觉得不满意。到访第六窟那天,刘燕结识了一位研究舞蹈的专家,这位专家专门研究飞天造型腰部和手部的两个动作。二人聊起飞天造型一时兴起还在十几米高的架子上比划起来,那位专家还险些掉下去。“就是这个感觉!之前的那个引道飞天的动态没有向前的冲劲!”刘燕豁然开朗,从云冈石窟回来后立刻进行了修改。

“你不能只享受发芽的快乐,还得承受发芽前的沉寂,种子不努力往下扎根,又怎么能感受破土而出的阳光明媚呢?”微风摇动窗帘,一缕阳光穿过窗边的一丛丛小绿植,照到了刘燕的手稿上。




不仅要“火”起来

更要“活”起来





2022年,刘燕受邀参加冬奥会视效团队门楣纹饰的筛选提炼工作,她印象最深的这个团队里00后设计师占比最大,不少人还是留学归来,比起单纯的纹样研究,她更乐意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投身到传统纹饰整理、转化和应用设计实践中来,在她眼里新生代才是未来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刘燕看来,传统文化不仅要借助数字技术“动”起来,通过数字传媒“火”起来,更要使传统纹饰真正“活”起来,而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能停留在表面装饰,而是通过纹饰应用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和自豪。


她一直记得常沙娜先生跟她讲的:“‘云冈纹饰’的研究,可以把传统图案,正式地好好地研究教学、再设计。以前,前辈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宗旨,应该成为当代的、新的创作的重要指导。


刘燕的办公室里满是她四处调研收集来的民间工艺品,房间正中央挂着一副唐卡作品,既肃穆又亲近,那是一位同门送给她的唐卡创作,“为了调研民间工艺,我走遍了二十多个省市,那时候觉得收集来的材料就够我研究一辈子的了……”。停顿片刻,她把目光投向身旁的博士生,继续笑着说,“后来又遇上云冈,哎呀,感觉这里面的学问我这辈子是研究不完了,幸好有这些年轻人们可以一直做下去啊!”


云冈石窟如同一根线勾连着中国传统造物形态研究也指引着她的学术旅途未来她将继续循着饰文脉的源流拼凑时间长河中的文化碎片为历史存录讲好这个既属于中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文明故事
推荐阅读*ꕥꕥꕥ这么好看,还看什么标题呀!
*学习贯彻落实!山大这样做!
*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再创佳绩!
*自称“山大土特产”的他,获省科技最高奖!*上下联动,入脑入心——山东大学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

文 | 王亦婷 苗立群图 | 廉洁 受访者提供编辑 | 何雨桐责任编辑 | 苗立群审核 |林竹 冯刚 蒲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东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