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鲜出炉 | 《世界文学》2022年第4期目录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作品小辑


湖(小说)

李宬悉译 / 7


猪(小说)

李宬悉译 / 23


对抗时间的旅行(随笔)

王明睿译 / 31


身体与灵魂(随笔)

王明睿译 / 36


与兰波共度的一个夏天(评传)

陈贝译 / 43



意大利作家皮埃尔·帕索里尼小辑


泰拉奇纳(小说)

肖天佑译 / 65


罗马夜之断章(散文)

许金菁译 / 83


我们所有人都处于危险当中

——帕索里尼最后的访谈

〔意大利〕弗·科隆波  皮·帕索里尼作  魏怡译 / 91


诗人、电影导演、知识分子帕索里尼诞辰百年之际还能说些什么?(评论)

〔意大利〕安·法瓦罗作  刘儒庭译 / 100



韩国女作家小说选


六十九岁

林善爱作  李庚源译 / 114


在彼一方

片惠英作  四若言译 / 131


斗狗

金息作  叶蕾蕾译 / 154



评 论


阿加莎·克里斯蒂现象谈

〔英国〕约·兰切斯特作 叶萌译 / 177


谋杀是我的分内事

〔美国〕卡·弗雷泽作  谢娟译 / 193



散 文


鲍拉日·贝拉的中国梦(外三篇)

〔美国〕艾·温伯格作  李栋译 / 211


我的特雷津日记:写到的和没写到的

〔美国〕祖·贾斯曼作  王海平译 / 251



诗 歌


瓦斯科·波帕诗选

〔塞尔维亚〕瓦·波帕作  彭裕超译 / 270


文字的炼金术

——瓦斯科·波帕及其诗歌创作

彭裕超 / 286




中国作家谈外国文学


鲍勃·迪伦学坏指南

戴潍娜 / 297





Shijie Wenxue《世界文学》






泰松:《湖》《猪》《与兰波共度的一个夏天》

   法国人西尔万·泰松(1972—)是作家,也是记者、地理学者、旅行和探险爱好者。泰松是一位致力于将“诗”与“远方”结合的作家,他认为文字是“行动最终的形式”。他的短篇小说集《一种露宿生活》虽然所收15篇小说的主题和风格各异,但贯穿其间的思想是“人的愿望和行为在命运的法则、自然的威力或时代的车轮之下不值一提”,比如《柏油马路》中村子里新通的柏油马路给姐妹二人带来的悲惨下场;《猪》中的叙述者在集约化生产面前的无力;《湖》中主人公的命运让人产生的“天网恢恢”的感慨等等。

2020年,泰松与法国国际电视台合作,录制了一档“与兰波共度的一个夏天”的读书节目,伽利玛出版社随后将其文字稿成书出版。全书分为“黎明之歌”“言语之歌”“行迹之歌”三个部分,以“出发”“行走”“对世界的观看”为关键词来解读兰波的诗作。泰松认为是脚下的尘土滋养了兰波的诗情,是行途中对世间万物的超常关注开启了兰波的“天眼”,诗人据此将世界投影到脑海中的形象“誊写”出来,成就了“通灵者”的绝代诗才。而兰波因厌世而希望通过旅行来避世的动机,对世界的“不可知”宿命般的求索更是与泰松声气相通,使得后者对兰波其人其诗的解读别具只眼。



意大利作家皮埃尔·帕索里尼小辑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22—1975)是20世纪意大利文艺界最具才华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家之一,兼诗人、作家、导演、演员和记者于一身。2022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本纪念小辑收录了帕索里尼的短篇小说《泰拉奇纳》(1950),叙事散文《罗马夜之断章》(1950),与意大利著名记者弗里奥·科隆波进行的访谈《我们所有人都处于危险当中——帕索里尼最后的访谈》,以及罗马第二大学的安杰洛·法瓦罗教授为本小辑撰写的评论《诗人、电影导演、知识分子帕索里尼诞辰百年之际还能说些什么?》。

除了早期的诗歌,帕索里尼的作品始终关注西方社会最为灰暗的角落,一方面表现出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对消费社会中人性的贪婪与丑恶进行了不乏诙谐而又极端无情的揭露与抨击。他借助文字和电影来讲述意大利社会的现状,以及这种状况不可避免的结局,对未来表现出深刻的担忧。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意大利以及中国的评论界和学术界往往更为注重帕索里尼杂文和电影的研究和传播。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帕索里尼的小说和散文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社会学价值。



韩国女作家小说选

    我国读者所熟知的韩国女性题材小说,大多是描述家庭藩篱中的女性人物,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所面临的生活羁绊。婆媳矛盾、家务劳动、育儿分工,以及如何平衡家庭与职场问题等等,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女性文学关键词。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拿起笔参与书写,以各种各样的角度展示女性真实生活的作品大量涌现,共同向世界传递女性的声音。本组作品译介的《六十九岁》《在彼一方》《斗狗》基本避开了日常生活叙事,把视角转向家庭琐事之外的空间,但她们疼痛的根源,无一不来自男性暴力。虽然作品对人物所承受的身心创伤以或含蓄、或侧面呈现的手法表达,但却完全能浸入读者内心,引发长时间的痛和深刻思考。



约翰·兰切斯特:阿加莎·克里斯蒂现象谈

该文聚焦于虚构犯罪叙事的一大体裁:侦探小说。兰切斯特以资深“粉丝”兼批评者的身份探讨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为何会被奉为“侦探女王”,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英国作家之一。作者指出,克里斯蒂将侦探小说的形式探索到极致,放弃了对语言水准、人物塑造、思想关怀的追求,不去过多地介入重大的社会思潮,使自己的作品永远处于读者的阅读舒适区,从而奠定了自己在侦探小说领域的王者地位,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的文学成就。兰切斯特最后还是承认克里斯蒂的作品里有一点与快速流动的现代生活紧密相关,即诉诸现代人的身份焦虑:你是谁?真实身份是什么?如何才能认识你?



卡罗琳·弗雷泽:谋杀是我的分内事

    该文探讨的话题是如今英美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类:“犯罪纪实”(True Crime)。这是一种非虚构犯罪叙事,旨在报道罪犯(多为杀人犯、强奸犯)行凶作案,警察、媒体人或受害者查找真凶的过程,其呈现形式有书籍、纪录片、电影或播客等。弗雷泽在该文中回顾了这类纪实作品的发展史,论及现代报刊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作者着重指出,很多男作家为追求轰动效果和图书销量,故意模糊虚构和真实的界限,大肆渲染暴力,使犯罪纪实沦为杀人犯的帮凶,反倒是一些女作家扭转了这一趋势,洗去了这个文类的污秽色彩,将其提升到警示故事的层次。弗雷泽在文末提醒人们要抓住犯罪叙事的话语权,不能听任压迫性的体制或势力在犯罪叙事里二次犯罪,可谓发人深思。


艾略特·温伯格:人物随笔四篇

   艾略特·温伯格(1949— ),美国当代作家、评论家、编辑和翻译家。这四篇人物随笔涉及国别多、作家多,内容丰富,颇见学识,温伯格的文风随和、简洁而精准,分析透彻,文章读起来有随笔的味道,是一种享受。在《鲍拉日·贝拉的中国梦》中,匈牙利知识分子鲍拉日一生都在“做点儿新事情”:共产主义,电影理论,广播剧创作,电影档案馆。他一直都在收集民间故事、写童话,虽然对真正的中国志怪小说知之甚少,却能借着为“中国”主题插画配文字的写作项目,创作出个性独立的想象中国的童话。与深入民间的鲍拉日不同,在《比森特·维多夫罗的〈高空飞鹰〉》中,智利诗人维多夫罗把眼光投向了令人无限遐想的天空。新时代需要新的语言。在欧洲新航空时代,维多夫罗把西班牙语诗歌从意象派现代主义里拉了出来,推入国际现代主义,并创立了“创造主义”,认为对现实进行修饰或模拟的诗歌已死,诗歌需要成为“纯粹的能量”“纯粹声音的语言”。在《〈我的艾米莉·狄金森〉序》中,温伯格赞扬美国当代女诗人苏珊·豪在研究狄金森时努力避免“只把男性诗人考虑在内的文学、思想和历史情境”。和隐居的狄金森不同,在《查尔斯·列兹尼科夫的〈证词〉》中,美国犹太裔诗人列兹尼科夫徘徊于纽约的市井间;他的诗没有狄金森那些新颖的断行和破折号,却从法庭案例中提炼出美国文化全景图的长诗《证词》,更从艾希曼审判记录中演变出震撼人心的《大屠杀》一诗。旧事物经过列兹尼科夫的压缩提炼,变成了简短、凝练的诗行,并成为先锋诗歌的典范。



贾斯曼:我的特雷津日记——写到的和没写到的

祖扎娜·贾斯曼1931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为捷克裔美国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作者围绕小日记本里的简略记述,以平实的文字和平静的语气讲述了一家人在特雷津集中营的遭遇,呈现了营区世界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以此为背景展示了集中营内部犹太人之间既有真情又不乏利用的复杂关系。这篇回忆录既是对日记内容的检视,也是对当年记述行为的反思。作者审视了自己在记录事件过程中对信息和表述方式的选择,并推断出背后的原因。在揭露外部世界的残暴和罪恶的同时,贾斯曼把读者带进自己当年那个有着隐秘动机、充满恐惧和纠结的内心世界。


   

瓦斯科·波帕诗选

    塞尔维亚诗人瓦斯科·波帕作品的风格独特,语言洗练,意象新鲜,想象丰富,擅长运用拟人化修辞,将现实世界的平凡事物与塞尔维亚传统民间故事、神话和童话等元素融合起来,以此体现诗意动机和超现实神秘色彩。波帕被认为是塞尔维亚当代诗歌的开创者,他的诗作以组诗写成,具有很明显的思辨色彩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出版了八部诗集。《树皮》是波帕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53年,一经推出就在当时的南斯拉夫文坛引起轰动。作品的新颖、独特、叛逆、深邃和晦涩招来了无数批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文艺氛围的深刻反思。《树皮》的出版被认为是塞尔维亚诗歌乃至南斯拉夫文学的重大转向。



戴潍娜:鲍勃·迪伦学坏指南

有些人,用文字写诗;另一些人,直接用人生作诗。真正的诗人,还得活成一个诗人,这才算数。

鲍勃·迪伦的人生,是他的一场行为艺术。他似乎告诉世界,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放弃或篡改自己的过去,甚至尝试抛弃自己的性格,去扮演另一个人,最终成为另一个自己,无限多个自己。或者说,他一直在扮演自己。

他身上有最迷人的两个身份:写作者和表演者。而无论是写作,还是表演,都可以让人过上别人的人生。迪伦的一生,聚集了形形色色、匪夷所思的人物,他就像一位拥有无数笔名的诗人,如同西方乐评人所发现的那样,聚居在他体内的有民谣救世主、霓虹灯兰波、演艺人士、狂躁的美学变革者、自我神话制造者……当然,他还是当之无愧的新典范嬉皮士。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言叶

摄影:裴玉

配图:言叶

    版式:宥平    

终审:言叶


征订微信:15011339853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