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上海两会中的“同济声音”

同济大学 2022-04-23

聚焦上海两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分别于1月19日和20日在世博中心隆重开幕。我校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为上海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我校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应邀列席会议。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会中的“同济声音”






顾祥林同济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

数据显示,全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逾30万人。上海对集成电路的人才需求量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2.8%,面临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营销管理等产业链相关环节人才短缺的问题。


“目前,我国产教融合存在多方协同格局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创新模式和创新平台尚未形成等问题。”同济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顾祥林在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作大会发言时建议,作为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上海要主动把握有利契机,结合临港新片区和“五个新城”建设,在探索打通产教两端、校企双方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中有所作为。


“上海应在探索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培养体系、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突破,率先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尽快形成上海的新方案、新样本,打造‘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城市’。”


顾祥林建议,要创新协同机制,制定分产业的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一是制定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加快产业基础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二是建立市级层面的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多部门纵向对接、横向联合。同时,加强与相关国家部委沟通,争取“职业本科”试点等政策创新突破。


“与此同时,上海应创新培养体系,建立分层次的人才培育模式。”他说,上海要发挥部属高校等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培养具有创新策源能力、能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要发挥地方高校等应用型院校的优势,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级和质量。要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完善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和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最后要创新教育模式,建立“世界级”的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顾祥林建议,由国家牵头、上海承办建立“三大产业”国家产业学院。此外,由政府主导建立“三大产业”相关的学习工厂,实现由传统的“实习工厂”向创新的“学习工厂”转变。通过为院校提供实验、学习、测试等环境,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试验等平台,促进跨界人才流动,实现产教双向链接。



娄永琪同济大学副校长、市政协委员

位于四平路1028弄的一条小弄堂,因为地上那些出自居民之手的一首首诗歌,而在去年深秋,温暖了都市夜归人,也诗意了一整个社区。这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一个“社会创新实验”项目。“城市社区可以成为上海新的创新策源地。”正在参加上海两会的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委员这样向记者表示。


“诗歌单行道”这条弄堂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这一“社会创新实验”项目的第一个“原型”所在地。在这里,大学与社区、师生与居民、时间与空间,发生着各种各样共创、共生、共融、共享的“化学反应”。它也因此成为一条市民争相前来打卡的“网红”小马路。


“什么是创新者?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创新者,每个人都有可能为城市增添一些感动。但他们可能平时没有机会或是平台,也没有专业渠道来展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设计师来做这件事。”娄永琪委员说。


他也很喜欢这个项目,并把所有参与过的普通人称为“平民英雄”。“我们征集了很多人的创作,有教师有学生有社区居民,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我认为热情贡献创想的每个人,都是平民英雄。”娄永琪说,如果一座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有更多这样的“平民英雄”,那么这座城市一定会更加具有创新力。


娄永琪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拥有创造力,只不过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这些创造力或许会被一点点格式化。“我们做了很多项目,便是企图去释放、发掘和唤醒一个人的创造力。”当每个人被唤醒的创造力凝聚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力量?娄永琪说:“这就是我们在做这些社区更新项目时,所实际思考的角度,可能更深一点。我们不完全是站在一般的为城市更新的角度,而是更多地在思考一个大的问题,即怎么能够让城市的社区成为上海新的创新策源地。尤其是在高校附近的社区,怎样可以成为创新转化的温床。”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这些项目,也让整个城市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温度。


2015年,娄永琪为杨浦区做了“四平创新、创意和创业社区”策划。自此,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力开始逐渐进入社区,改善痛点的同时,汲取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创造力。“未来,赤峰路800米的这条街,或许会出现很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很多四不像的东西,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关于未来创新想象落地的原型。”和NICE2035一样,这将是一个创意和创新的孵化地,是具有烟火气的未来社群生活形态。


在娄永琪看来,大学和城市之间的界限本就不该那么明确,圈起一个象牙塔。事实上,不局限于狭义的教学社群中,学生在这些社会实验室里所获得的教育,对他们成长的帮助很有可能超过了普通的教师。“因为更贴近问题,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同学们可以将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社区实验室里进行转化,所有在社区里的人都可能是老师,或成为同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区可能就是未来的大学。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会对城市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伍爱群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市政协委员

“上海是超大城市,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必然面临不少网络安全挑战,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提交这篇提案,就是想尽到委员职责,从专业角度‘提个醒儿‘ 。“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伍爱群说。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他提交” 关于加快我市数字化转型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就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出建议。


出现更多形式的网络攻击及违法行为、网络攻击及违法的技术门槛低、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更多新的漏洞、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带来全新的安全隐患、数据泄露风险加剧、网络犯罪违法成本低等等,作为专家,伍爱群经过观察、研究,在提案中归纳出上海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过程中将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情形。他表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时,上海应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风险及新挑战,系统性地做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化被动为主动,为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结合今年1月上旬由工信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有关精神,伍爱群在提案中提出多方面建议:进行完整的感知层、节点层、汇聚层、平台层、应用层五个层级的网络安全系统化建设,而不是单把资源倾注在传统网络应用安全和网络平台安全上。网络安全分别涉及等五个层面;每年进行网络安全演练及网络对战攻防测试,主动暴露网络安全问题,提前制订应急预案,而不是仅在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后被动应对;加大五个层级网络安全的研发投入,支持鼓励各方力量参与“掐脖子”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


在提案中,伍爱群还特别提到,要尽快完善上海网络安全相关法规,普及网络安全及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宣传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特征和危害,增强上海市民对网络违法的认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监督及指导,对互联网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当建立长期的网络安全监督及指导工作机制,协助企业健全完善数据安全管理,预防用户数据泄露。


“此外,还要注重网络安全的软硬件建设。“伍爱群表示,要加大网络安全基础”硬设施“建设,建立网络安全长效机制,同时,加大网络安全人才引进和培训,即”软实力“建设,他建议上海加大引进网络安全及网络核心技术人才,同时利用上海丰富的高校资源,加大网络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训,提升上海网络安全整体保障能力。


杨守业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市政协委员

上海市政协委员、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守业教授建言:在上海建设一座系统展示世界深海科技新进展的大型场馆。“上海深海馆可以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深海科学和技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中心,规模最大、内容和形式最为现代化的海洋馆。”


杨守业表示,“依托上海的深海科技优势,我们需要打造内容丰富、全球领先的深海科技与文化宣传高地。上海建造深海馆,具有独一无二的科技实力与区位优势。上海和长三角是海洋科学、技术、经济三者共同的中心,我国海洋科技类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有4个在上海,这座城市汇聚了全国海洋科技精英。”


凭借深厚的学术支持,上海深海馆内容可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化(海洋探索历史与精神)三方面。其中,深海探测技术可借助当前科普场馆建设的最新技术手段,设置深潜、深钻(大洋深部钻探)、深网(海底观测网)三大板块;深海科学可呈现深海海底的“黑暗世界”,系统介绍大洋来源、板块运动、地球内部、海底生物、能源矿产、深海碳库、深海灾害等内容。在他的设想中,在上海建成的这座深海馆可以选址临港,形成与中国航海博物馆、海昌海洋公园呼应的海洋类系列展示场馆,与天文馆一起构建 “仰望星空、俯瞰深海 ”全球领先的博物馆。


此外,深海馆建设可以探索全新多元化的博物馆建设新理念,创新科普宣传新机制。杨守业举例,比如可探索上海市政府、临港的港城开发集团与民营资本共建共营共享模式。作为前期建设探索,可在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率先筹建一个以深海珊瑚群、热液、冷泉为主题的临展,为深海馆的策划探路。


“建造一座全球领先的深海馆将是彰显我国深海科技快速发展的靓丽名片,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壮举,将成为上海厚植科学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亮点,也必将引领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杨守业说。


尹大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市政协委员

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尹大强建言:加强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环境质量。


新污染物是指新进发现被关注,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有重大的风险,尚未列入管理或现在管理措施不力的污染物质,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氮磷污染物质,它具有浓度低,范围广,并且可以影响几代人,比较隐秘。举一个例子,我们全社会关心的抗生素就是其中一类,因此新污染物的治理是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系列重大的部署。2021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会议强调“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因此上海市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上海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布置了新的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对于新污染物治理面临着挑战和难点。


第一,上海市新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底数不清楚。生物医药是未来发展的产业,我们处在长三角的下游,长三角化学工业产量占全国1/3,生物医药生产和使用也占全国1/3。第二,新污染物这么多,我们治什么?因此我们现阶段的目标还不明确。


第三,依然现有的方法不能治理,我们用什么办法进行管控?这个我们不清楚。


第四,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我们这个超大城市还有一些超大城市特有的问题,比如说光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因此对于新污染物的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新污染物治理和管理的机制,制定上海市新污染物风险管理的条例和办法,逐步完善现有的环境建设体系。


第二,制定系统开展新污染物的调查,了解目前新污染物的底数和状态,动态发展一些上海新污染物管控名单,为控制提出一些明确目标。


第三,建立一个不同于现有管控的办法,要通过源头管控,强化过程控制以及提升创新,建立健全全过程新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体系。


第四,我们要在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领域,优先开展新污染物的治理和管控的试点工作。根据超大城市的特点,尹大强建议从三个方面:1.饮用水安全保障;2.室内空气污染物提升,因为现在室内空气污染不是传统意义我们讲的甲醛等等,有新的很多丰富的变化;3.我们针对超大城市的光污染是否能够提出一些控制的办法?这是第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五,我们要强化新污染治理的保障体系建设。1.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尽快组织制定上海市新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中央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已经制定了,马上要组织实施;2.加强科技创新,用科技来支撑新污染物治理。既然我们不明确自己的污染物质,不明确我们的治理方案,要通过研究,建议启动上海市新污染物治理专项;3.加强新污染治理的投入,因为新污染治理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我们要通过各方面加大投入。总的来说,新污染治理不是一蹴而就,要分阶段实施,为逐步提高人民生命健康和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上海的范式。


蔡永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市政协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蔡永洁教授建言:“五个新城”不是原有郊区新城的翻版,是要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建议:一是围绕新城建设的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解读和阐释,形成推进这项工作的广泛共识。二是加强规划设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更加注重宜业宜居,建设“人性化”的空间,提高城市生活的便捷性、多样性、丰富性。


综合整理:上观新闻、文汇报、青春上海、澎湃新闻


推荐阅读

喜讯频传!同济牵头建设的研究中心再次入选“国家队”




同济大学等学者取得DNA测序技术的重要突破




同济大学与崇明区人民政府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