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因周总理的一句“向科学进军”毅然归国,最终成为了中国电子显微学奠基人之一!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01-25


郭可信(Guo Kexin Kehsin Kuo K.H.Kuo 1923—2006)1923年8月23日生于北平,1946年竞考获赠政府奖学金,以23岁之黄金年华远赴以生产高质钢闻名的瑞典,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进修冶金学,他对合金及碳化物都颇感兴趣。因研究需要,还系统地学习了X射线晶体学。


1953年曾在ActaMetallurgica杂志上发表了3篇有关合金相的论文,这些合金相的晶体结构中都存在着众多稍微畸变了的二十面体原子团,被认为是32年后郭可信等人所发现的Ti2Ni二十面体准晶的前身。




1955年,郭可信转赴荷兰代尔夫特皇家工学院随柏格斯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白锡向灰锡的转变过程。同年底,他在荷兰海牙读到新中国周恩来总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深受感动之下,乃于次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回到阔别10年的北京,并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工作。


据郭可信先生回忆:“当时正值壮年,本应有所作为。但是生不逢时,前后赶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动荡,我的基础研究一直没能在祖国大地扎根。”在那段是非颠倒的岁月里,郭可信“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学问”的信条倒成了他的罪状。


但郭可信并没有被打倒,而是继续开办电子衍射学习班,同时坚持对合金相理论、晶体学理论、电子显微术理论等进行研究。这三个方面丰富的理论储备,成了他日后在准晶研究中左右逢源的基础,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现实写照。


1980年,郭先生听到中国科学院打算进口一两台电子显微镜的消息后,立刻从沈阳赶赴北京,不惜向当时的中科院秘书长立下军令状,保证在电镜安装后3年内做出出色成绩,终于争取到为金属所订购一台当时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日本电子公司生产的JEM200CX电子显微镜的指标。




有了硬件,还要有过硬的软件。金属所成立了以郭可信为首的固体原子像实验室,尽遣骨干人员分赴美国、比利时、日本、英国等电子显微学重地进修高分辨电子显微学。


以郭可信为首的中国电子显微团队,从1980年起在电子显微材料科学领域拉开了一条宽广的战线。1983年新电镜安装就绪,战幕就此拉开。在各位骨干人员的带领下,郭可信团队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在合金相、非晶相、半导体、矿物和氧化物、催化剂、有机分子、高维分子学以及电子像模拟等方面开始了大范围的撒网式研究,以寻求同国际潮流接轨的突破口。研究人员可以说是日以继夜,电镜排班24小时3班轮换,实验室内通宵灯火,电镜旁边支有行军床,供夜班人员小憩之用。电镜的运转时间每年多达5000多个小时,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心人苦寻的机会终于来了。1984年夏天,叶恒强等人在镍基和铁基高温合金中发现了四面体密堆相的畴结构,进而又在该合金中发现一个新相,电子衍射中有10个五重旋转对称的斑点。


经过对这一反常电子衍射谱的仔细推敲,郭可信等人认为是由合金相中取向差为72度角的五重孪晶造成的。继而又进一步发现从这种四方体密堆相的纳米畴而得到的电子衍射谱中所有斑点都具五重旋转对称性,而造成整体结构呈现准周期性。这一现象立刻受到高度重视,郭可信等人随即想到应该看看在急冷合金中是否会生成这类的纳米结构。


两位研究生很快就在1984年年底分别在各自的急冷合金中拍摄到了五重旋转对称的电子衍射谱。经过加班加点地实验验证,郭可信小组的两篇文章很快在1985年发表于同一期的Philos.Mag. A杂志上。两篇文章分别报告了Ti-Ni合金中的准晶结构和Zr-Ni合金中的五重孪晶结构,两种结构的高分辨显微像清晰地显示了二者的差别,证明了孪晶是孪晶,准晶是准晶,准晶结构的确是存在的。




在准晶方面成功突破后,郭可信的准晶小组迅速壮大、再接再厉,在之后几年中又相继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八重旋转对称、十二重旋转对称准晶等,使中国的准晶研究工作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郭可信领导的团队在准晶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被列入电子显微史大事记中,这方面的工作也带动了电子显微术在中国的长足进步。中国在电子显微学方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郭可信先生居功至伟。


准晶结构在过去长期的工业合金发展过程中早就广泛存在,只是由于颗粒细小且结构不寻常未能被识别出来,看见不等于发现,电子显微术成为了“准晶先生”郭可信的得力助手,时事造英雄地再一次担当起了发现重任。


作者:章效锋

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祁蕊


相关推荐

《 显微传——清晰的纳米世界 》

作者:章效锋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购买按钮享购书优惠 ↑


内容简介

细胞、病毒、分子、原子都是代表着特别微小的事物,对它们,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仿佛它们很自然地就被我们所熟知,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类从仅凭肉眼分辨细物,到使用玻璃制作镜片改善视力,再到发明各种光学显微镜发现各种微生物,用了近千年时间。而使用电子显微镜看到原子和病毒也就是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而这些正是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中绝大部分发明发现的基石。这样跨越千年的故事首先是从认识光的传播开始,然后发现了光的反射与折射和影像的放大,;再从光的波动研究,打破经典显微分辨率极限,也催生了电子显微镜。伴随着显微镜发展的是各个时期物理大师们的奋斗经历与传奇,体现了人类对不可知的微观乃至原子世界的不懈探索精神,展现人类在眼见为实的信条下对显微术终极目标的不懈追求。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好看”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