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真红利

刘哲 刘哲说法 2021-03-14

何帆老师在《变量2》中提了一个苟且红利的观点,就是在别人不认真的时候,你只要认真一点点就可以获得红利。





何帆老师在《变量2》中提了一个苟且红利的观点,就是在别人不认真的时候,你只要认真一点点就可以获得红利。如果叫认真红利可能更好理解一点。


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但是知易行难。


在别人还在粗放型生产的时候,次品还有专柜的时候,海尔敢于砸冰箱,就必然收获认真红利。


现在觉得德国产品质量好,但在1876年世界博览会上,对参展的德国商品曾经的评价是“价廉而质劣”。为了防止德国货浑水摸鱼,1877年英国还要求在所有从德国的进口商品上都必须注明德国制造的字样,这也是made in制度的起源。德国人知耻而后勇,才成就今天德国制造的美誉度。


就拿战后甲壳虫汽车的生产为例,即使在这款汽车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德国人也偏执地追求着品质。首席执行官会亲自阅读技术检验报告,确保有人在某处发现的一个碰撞噪声不会再重新出现。


想要追求品质,无非是不妥协。


华为手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任正非也曾经要求将一货柜的手机全部碾压成碎片。


认真红利其实就是来自于不苟且,它体现的不仅是态度,也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这些年来华为在聘请咨询公司上就花了几十亿美元,建立了整套的管理规则体系。


以规则的不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才有了以奋斗者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能够在灾难中逆行的华为铁军。


任正非说从IBM身上学会了爬树。


很多时候产品的问题其实主要出在管理层,华为会将为了补救某些不合格产品所产生的机票打包发给他们的管理层,以作为“奖励”。


我们都习惯了京东、顺丰的快捷送达,在行业中拔得头筹,但我们不知道他们为此在库房、人员、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投入,以及刘强东每年都要亲自送一次快递的付出。


亲临一线才能体会管理流程的问题。


其实要求检察长、法院院长办案也是一个意思,如果只是搞搞审批,挂名办案,又怎么能体会到司法一线的困难和问题?有些领导去了一次看守所提讯,等得时间长了一点,就说我再也不来了,这又如何能够获得司法的认真红利?


认真红利还来自于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对现状不满足,并敢于做出改变。


乔布斯的精益求精是出了名的,不但对外观有着极致的要求,螺丝钉都要抛光,因为要体现禅意还要求去掉散热器。他还会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最终制造出一个能装一千首歌的“随身听”,并进而创造了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粗放型经济已经开始向品质经济转变,苟且红利就是一种转型升级的红利。


很多企业跟上了这个潮流,但是很多公共性机构却落下了。


这是当下最应该反思的问题。


因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直接决定了公众的福祉,也决定社会经济的基本环境。


实际上,地域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人才、资本、技术都在流动。


各个地方比拼的就是公共服务水平哪里更高,资源就会向哪里流动。


哪里的环境更好一些,哪里自然就可以吃到经济重心转移的红利,从而促进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否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要想打破恶性循环,就必须尽快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而且还要好到超出一定的预期,以及实质性的改进,才有可能逆转循环的方向。


在危机应对中,其实也是地方公共管理能力的一次比拼,谁能吃到认真红利大家都看在眼里。


每一次都别人认真一点点,日积月累就必然得到提高。在关键时刻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也就抓住了机会,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这遵循的是一种进化法则。对企业、对机构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的出庭能力培养平台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体制之中。原来出庭都是自己出,很少有同事相互旁听。因为在没有组织安排的情况下,大家都有一种戒备心理,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被同事看见。而平时组织观摩庭的机会很少,每年全市也就是一百多场,有的人还不愿意去,觉得浪费自己的时间,不是自己想听的。想去的还去不了,尤其是跨越部门、跨越单位,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成本很高。由于出庭不像审查报告有一个方便的文本,比较容易供领导查阅,因此领导也很少去听,太耗时间。这样出庭就成了一个管理黑箱。很难评价。十佳公诉人比赛只是报送选手一次出庭的录像,也很难体现日常水平。


大家都知道出庭很重要,现在正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出庭日益公开化,如果庭出的不好,很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影响检察机关的形象。


一方面出庭很难评价,缺少标准,难以量化;另一方面出庭经验的体验性又很强,不是简单看书、看录像就能学会的。这就是使出庭能力很难得到根本的提升,但是需求是有的,检察官也有相互学习的意愿。


正因此,我们就想办法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这个系统当中,让出庭的标准相对固定,由全国十佳公诉人帮助设定了多个评价维度,可以用以打分。这很像现在对电商商品的评价。不是十分精确,但是相对可以量化。


通过系统打破地域的限制。允许任何公诉人都可以在系统上发布自己的庭审,其他公诉人可以像买电影票非常方便的进行预约,然后现场旁听,之后再到这个系统进行打分评价,还可以进行文字点评。公诉人根据旁听人数乘以打分平均值这个系数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积分。旁听人员也可以少量积分。撰写文字评价和出庭百科经验的也可以根据别人点赞的情况,获得少量的分值。因为出庭是一项体验性很强的经验,出庭的得分应该成为主要渠道,完整的现场旁听完一次庭审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经验提高,因此也可以得分。对出庭经验的总结,不仅可以为其他人学习提供便利,也是自己经验系统化的过程。但是这些相比于出庭行为来说更间接一些,因此分值略低。


通过这些积分方式,公诉人的出庭经验提升就可以被大致的量化。量化之后就可以排名和比较,排名靠前的还可以担任点评专家或者出庭百科编辑,对这个系统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在一年中排名前十名的检察官和助理就可以成为年度公诉人。这些就形成一种荣誉激励体系。激发公诉人发自内心的荣誉感。发自内心的愿意多出观摩庭,多旁听以学习别人的出庭经验,多把自己的经验系统整理出来。


在没有行政命令的情况下,每年的观摩庭数量从一百多场达到一千五百多场,实现了量级的提升。而且极大的降低了行政组织的成本。以前每次组织观摩庭都要发布通知、组织车辆人员,耗费大量精力,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去,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出观摩庭的人员看到官方组织也非常紧张,也不敢真的把一些有难度的庭拿出来分享,因此我们也很难看到真的东西。


而现在是自我发布,相互预约,庭都是自己选的也不存在不愿意去的问题。而且我们将观摩旁听当作和出庭、提讯一样的工作来看待,直接可以从系统打印确认函无需请假。这就打破了原来的行政壁垒,无需任何的协调,你要愿意,你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旁听。即使你身边没有优秀的公诉人,只要你足够勤奋,你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博采众长。这个系统给每一个人更加公平广泛的机会。而不是向原来十佳公诉人比赛的模式,只是将好的机会留给少数人。这就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竞争之中。形成了出庭经验的全市统一市场,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边同台竞争。


系统排名是动态的,积分数每五分钟自动更新一次。如果你要是排名靠前就会得到整个公诉系统的关注,从而也更容易获得成长的机会。而且你一旦排名靠前,你也不想让自己轻易跌下去,因为这是很没有面子的事,你会拼命的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从而就要出更多的观摩庭、旁听更多的庭,进行更多经验整理。而其他人看到这个系统的价值之后,也会拼命进行竞争,希望早点超过你,让他自己也可以获得关注所带来的红利。所以上线第一年,排名第一的公诉人出了三十多场观摩庭,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以前全市一年才一百多场,一个顶多只能出一两场观摩庭。在领导方面也很难这么要求。但是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他自己却做到了,这就是竞争的力量。


那年的元旦,本来是放假。因为我们的系统会1月1日零时自动生成年度公诉人榜单,所以在1号这一天这位公诉人还特意的回了一趟单位,看看系统有没有形成这个榜单,因为我们系统在内网运行。当他发现榜单如期生成,特别高兴。还特意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感谢我设计了这个系统。他说这个系统也不是让我们得多少分,或者排名是多少,不就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嘛?


是的,他领悟到了这个系统的真谛。这个系统就是一个鞭策人的系统。它激发的是人的荣誉感和进取心,这个力量要比行政命令还要强大。虽然这个系统也没有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出庭是好的。但是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有一个同行坐在下边旁听你出庭,你就会认真一点点,你每一次认真一点点,日积月累你就进步了。这就是认真红利。


同事坐在那里,也许并没有给你提供什么帮助,甚至你表现差一点,他不会过多的说什么,但是你还是希望自己的表现不要太差。因为你有基本的自尊心,很多时候表现的就是面子,不想丢脸。为此,你每一次都要认真准备一点点,日积月累下来你必然提高了。更不要说,这个平台还给你提供可以向任何优秀的公诉人学习的机会。


而收获最大的其实是出庭的那个人。即使作为旁听人员你的水平不如公诉人,对他毫无帮助。但是你给了他注视,给了他无形的压力,他就要逼迫自己成长。这个系统其实什么也没有给,它只是不断的给你压力,它其实一个压力供给系统。为了更多的积分,排名更加靠前,你会自愿不断邀请别人来旁听,从而逼迫你成长。


出庭除了本身的技术和办案能力之外,它也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观摩庭,这些长期高压状态下的表现,磨练了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你会变得更加从容。甚至可以脱稿出庭,因为这样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发现很多律师可以侃侃而谈,而公诉人的即席表达能力普遍不强。


这一方面是我们缺少律师界的竞争机制,没有一只无形之手推着往前走。现在通过这个系统,我们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就是法庭对我们的迁就反而影响了我们成长。法庭一般会让公诉人念完公诉意见书,即使有时候很冗长。但是很多时候会让律师说要点,书面意见庭后提交法庭。这种迁就反而让我们习惯于书面开庭,这就使我们的表现力失色,出庭效果有时候不够好,尤其在庭审直播的时候更难以让公众满意。


设立这个系统也有这一层潜在的意义,就是逼迫我们的公诉人要有更强的表现力,很多时候就是以即席发言的方式体现的。因为这样的出庭效果也才会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吸引更多的同行来听自己的庭。因为只有庭审发布是没用的,还必须有人来旁听,这样才会有新的积分。因此这就倒逼公诉人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这个系统的设计人,我也自己身体力行这样要求自己,虽然在省级院庭审不多,但是我把自己能发布的庭审都发布了,累积已经有几十场。我要求自己在每次出庭的时候都脱稿出庭,当然这是一条很难的路。虽然一开始说得并不完整,有些观点可能会忘了说了,但是能够尽量保证流畅性。虽然说的观点数量没有书面那么多,但从听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更能够听进去。


如果你念了十个点,他们其实只是听进去一个点,就不如你只说五个点都让他们听进去。而且即席发言的特点就是,你与听众始终有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尊重,传达了一种自信,也直接能够同听众的眼神中捕捉到反馈,你能够看出来他到底听进去没有。而且你看着他,他也要看着你,你就可以一直把我现场的注意力,让观众全身心投入的听你在说,接受信息的效果就不一样。而且你既然是即席发言,你的讲话内容就带有一种不确定性,他不确定你下一句要说什么,不确定什么时候能说完,而且由于一直看着他也就没有时间去想时间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律师说讲五分钟就能够说二十分钟的原因。因为当你全神贯注的时候,你就不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为了能够完整的、流畅的表达,能够应对现场的任何突发情况,你要做的就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案情,甚至很多细节。但是你又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相对松弛但又可以随时调用的知识框架。当你在法庭上讯问的时候,你就可以像聊天一样那样自然,根据被告人当庭表现随时调整讯问的策略。这样对庭审的把控能力也就更强。


后来渐渐的,我也把即席发言的技巧应用到讲课之中,从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全程脱稿。最开始有PPT,后来是手写提纲,再后来变成什么都没有。其实这样做更难,因为实际上你必须准备足够多的内容,才能供你随时调用。


为此,其实不是在撰写讲稿,而是围绕一些主题,去写一系列的文章。只要一个主题写上十几篇文章,很多碎片的想法就会系统化。在任何时候讨论,都会成为你可以使用知识。我始终认为那些不能随时调用的知识,其实并不是自己的知识。


而这一次又一次即席发言的压力,也锤炼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让我有了更大的认知压力,不断去学习新的内容,并将其融化到自己的框架之中,通过写作的方式将它们系统化。我始终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聪明人,我只是做好了一件事,然后一再去做,就像罗振宇说的,我们只是时间的朋友。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好,但是语文很不好,经常是刚及格。老师就说这个孩子挺聪明的,但是以后考大学可能成问题。小学快毕业那年,因为家庭的变故,我才感觉到真正的压力。以后真正的压力要自己扛了。为了学好语文,我想了一个笨办法,就是背古诗,把小学课本中国学过的诗一首一首捡起来再背一遍。每天早上跑完步,就背一遍。每天多背一首,因为学过所以也比较好背。


后来慢慢旧的背完了,就背初中刚学的,刚学的也背完了,就背新发的课本的,再后来就把没让背的也背了。后来还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拿来背,挑好背的、容易上口的背。因为每天只是多背一首,也不觉得什么。最后一口气可以背三百多首诗词,让自己都感觉很诧异。现在也能写点古体诗,一些语文的功底也就是那个时候打下的。然后就是看书,不断扩展的视野。只要坚持做一件事,然后一直做,最后的成果其实是很可观的。


但是重点就是要始终有一种压力,从而形成不懈的动力。只要松下一口气,就不容易捡起来。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给自己创造压力、拥抱压力的。因为人始终是有惰性的,所有的自律都是一种他律。


这种享受压力、拥抱压力所获得的收获其实就是认真红利。我没有你聪敏,没你条件好,但是我认真,可以一直学、一直干,就有可能实现反超。这就像龟兔赛跑一样。

其实很多方法我们并不懂,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比别人好一点点,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比较优势。老是在比较中胜出,就可以让我们获得一轮又一轮的比较优势,就可以吃到所谓的认真红利。


在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中,认真是我们获得成长的不二法门。



推荐阅读


1. 请收起优越感


2. 我们为什么想上班?


3. 建议在1月23日武汉封城日设立国际防疫日


4. 健康码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5. 怀念堵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