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专访丨冉冉:文学应给我们带来真知、力量和强大的爱



10月13日至17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四川泸州举行。



在会议期间,记者对诗人、小说家、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进行专访。冉冉表示,诗与文学的功用不是甜蜜素、麻醉剂,也不仅是某种意义上的苦口药、警世钟,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真知、力量和强大的爱。


记者:冉冉老师,您好!这次来到泸州参加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最深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冉冉: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举办了好几届,影响很大,这次过来,也是有学习的意图。川渝两地间有过很多互动交流,在文学文化方面更是如此。近些年四川举办了不少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地的文化乃至社会影响力,同时对扩大作家生活视野、提升写作品质也很有裨益。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记者:近两年,整个世界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本届大会也研讨了“让诗歌在这个世界自由的旅行——后疫情时代的诗歌与我们”的主题。以您的眼光观察这场全球性的疫情危机,有何发现和感受?对您的思想观念和写作实践有何影响?

冉冉:这两年的疫情是危机,同时也是对生命的重塑,我自觉个人改变不小:无论对生死,对周遭的人和自然,对存在与时间都有了不同的认知、体悟,写作上也进行了较大调整。我觉得,在严峻的人类生存新背景下,我们的写作或许应少点廉价乐观,而对文明与生命的现实困境倾注更多思考。诗与文学的功用不是甜蜜素、麻醉剂,也不止是某种意义上的苦口药、警世钟,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真知、力量和强大的爱。


我最近的写作,也有围绕上述主题来展开的内容。刚刚完稿的长诗《大江去》,写的既是自然之江,也是生命之江、信念之江、时间之江,贯穿其间的审美沉思、信仰体证,是个人对刚凝定为历史的苦乐悲喜的见证与回应。一切都将随流水飞逝,但爱、美、善终将长存。去年发表的长诗《群山与回想》也写于相似的境遇中,同样是对个体生命与世界关系的探寻。相较于过往的写作,自以为新作的内蕴格局都有较大拓展,在审美追求上也更加自觉。

记者:您既是诗人,也是小说家。在您的写作实践中,这两种文体,把握起来,有何异同?两者之间又如何相互影响?

冉冉:诗歌和小说是写作者探寻现实生活、书写内心情志的两种不同体裁,无论篇幅长短,还是语言的展开方式,都有很大差异。但我在写作过程中,更多的是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近几年的小说写作(主要是长篇小说),对我的长诗写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体现为思考和表达的深入度,及物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世界面向的更真实的理解和更复杂的呈现。所以当下的写作,跟以前“从诗歌到诗歌”的写作,不论观察感受还是表达方式,都有了不小的改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小说创作实践的影响。

记者:有诗人说,诗歌是献给无数的少数人的。作为写作者,您平时写作的时候,有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吗?作为文学组织工作者,您认为该如何有效推动诗歌走向大众呢?

冉冉:其实诗也好,小说也好,它的某种共情、共鸣、直击人性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你只有观察把握表达都悉数到位,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引起广泛的共鸣。没有人会真的觉得,自己的作品不需要更多的人知道,不需要更多的人理解,否则你还写个什么劲儿呢?所以在写作时,还是会有对交流沟通、传播理解的考虑,当然这“考虑”不可以损害写作的自由度,或者说,不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同时希望评论界多多关注新产出的诗歌,让好作品获得更可靠的解读,更有效的传播,助力诗歌走进更多的读者。

记者:据我了解,近些年来,您一直在专心创作一部有关催眠师的长篇小说。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冉冉:这部长篇名叫《催眠师甄妮》,耗费了近十年光阴,直到今年二月才最后改定。最先只是想以当今社会失眠、抑郁人群的生存状况为背景,写一个中篇。但随着资料查阅、现场调查和写作构想的推进,我越来越觉察到题材自身的复杂性、艺术处理的难度和相应主题份量的沉重(我国失眠及心理亚健康人群的数字特别庞大,而一个社会的健康度,跟生活于其间的个体身心的健康度显然是一体的),远非中篇的体量所能承载。为了写出这部经重新构想并在写作中不断调整的作品,几年来我反复深入社区、医院、心理咨询工作室及乡村,与患者、医生、乡建志愿者交朋友,收集整理了大量素材,先后数易其稿,最终呈现了催眠师甄妮从自弃自救到诊疗他人、重塑自我寻获生命意义的艰难历程——其中有闺蜜师友间至深情谊的细微展示,有正邪势力惊心动魄的交战,有普通人和先觉者灵魂的真实袒露,更有巨变年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具体呈现。这是我最漫长也是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写作,作品样貌的最后成形,既跟主人公的身心成长有关,也跟我同甄妮相互寻找确立的过程密不可分。

记者:本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主题是“让诗酒温暖每个人”。您会在诗歌或小说写作中,会特别注意文学温暖人心的作用吗?

冉冉: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生存处境中,好的诗人都会通过自己的作品尽量给读者以温暖、智慧和生活的勇气,我以为这是写作者必备的品质之一。我还觉得,一个人文学的质地,与其生命的质地是相互匹配的——你有什么样的灵魂,你的写作也会具备相应的品貌。对写作者来说,文如其人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搁在当今,又是一个需要付出终身努力去接近的高难度目标。毋庸置疑,美和真的文字只能出自相应的心灵,而非虚饰和表演,这是真正的写作者的共识。


END
● 名家专访丨诗人、诗评人霍俊明:酒在中国文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发效果● 名家专访丨诗人泉子:向前的过程中感受传统在体内的不断苏醒● 名家专访丨诗人冯娜:写诗是“长命功夫长命做”● 名家专访 | 金石开:诗歌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破圈”能力上




 



扫码关注我们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