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江敦根:以水为脉,绘就水上乡村美丽画卷


在南海西部的桑园围文化带腹地,一个个村落就像耀眼的繁星点缀在纵横交错的河涌两岸,南海区九江镇敦根村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颗。


今天,农业君带大家

一起走进敦根

领略这个水上村落的厚重文化

👇👇👇


敦根村的历史与水息息相关。相传开村时因境内有一块突出的土墩,邻近河涌,常年不受水淹,可以坐拥其利而不受其害。先民认为这是安居乐业的根基,所以取名为墩根村,后简写成敦根,又蕴藏有“敦尚根本,耕读传家”的含义。清代时,村内秀才李麟符曾赋诗香居溪水濂泉地,人在尧天舜日中”由此可见当时的敦根村四面由河涌环抱。现在村内有东西运河和九江涌交汇,还有敦根涌蜿蜒流过,是典型的岭南水上村落。
敦根村貌。
在村中蜿蜒流过的敦根涌。


依赖四通八达的水网,敦根的陆路交通也处在明清时期南海最重要的古驿道上,连接省城和新会,南来北往的旅客和信使从这里路过。村内的古石板路称为“敦根正路”,从敦根乡门楼开始,从牌坊至横滘尾再到医帝庙,全长1000多米,用3块花岗岩条石并排铺成,又称为“三板石路”。

作为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敦根正路水步与敦根乡门楼均重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当时村民可从此乘船前往九江、佛山等地。敦根水步坐西向东,共有16级台阶,后来在旁建起了一座石拱桥。如今,敦根正路水步和敦根乡门楼已被列入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敦根正路的起点——敦根乡门楼。

 

水陆交通交汇处——敦根正路水步。




敦根以“水”育人,尊教尚学之风源远流长,清道光年间曾建有敦根书院,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坏,后由热心华侨乡亲重建,现存“敦根书院”残匾。

 

“敦根书院”残匾。



敦根先贤辈出,明清时期考中科举功名的有郭元昇(1603—?),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李孟夔(1808—1878),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学长,参与编修《南海县志》;李金銶(1847—1900),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民国时期有李海泉(1901—1965),著名粤剧丑生,李小龙之父,20世纪40年代初,与廖侠怀、李鸿安(半日安)、叶弗弱并称“粤剧四大名丑”;李昆玉任古巴中华总商会会长。


村内流传有一则尊师重教的佳话:敦根乡人李孟夔曾经当过朱次琦(人称九江先生)的老师。李孟夔去世时,朱次琦得知消息后,心感惋惜,前往敦根乡,在大门楼前三跪九叩,由大门楼一直跪到李孟夔的故居拜別。这个故事为敦根乡人世代传颂,彰显了敦根的文风昌盛由来有自。

 

李孟夔与朱次琦的故事壁画。


敦根村民世代近水而居,划龙舟的民俗相沿已久,鼎盛时村内有10多艘龙舟。2002年村民捐资建造一条新龙舟,名为“敦根上帝”,平日藏于水底,每年国庆节九江镇龙舟活动时“起龙”并盛装打扮,先在九江涌河段来回游弋,再回到敦根涌划行并到上帝庙等各庙堂附近参拜,所到之处村民放鞭炮迎龙,场面极为热闹。 

划龙舟。
近年,南海致力创新绿色活力的水经济模式。根社区结合“水上南海”发展战略,以水为脉,以水定地,打造南海首个水上村史馆,开展龙舟上的研学培训,以村史特色绘就水上乡村美丽画卷,讲好敦根水文故事,从而推动水润文兴,彰显生生不息的水人文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敦根水上村史馆。
村民在龙舟上为参观人员讲解。 龙舟讲堂。


来源:南海档案史志
部分图片来源:佛山新闻网
编辑:佛山新闻网 陈晓静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海农业农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