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龄归国博士,手握1篇一区,1篇二区,我是这样找工作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募格科聘 Author Allen

来源:募格科聘


一年一度的高校秋招又要开始了。又将有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毕业的博士生开启学术领域的职场生涯,包括我本人。



01

个人背景


今年6月在新西兰拿到了地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即将学成归国,计划于今年年末/明年年初回国就职。现手头有一篇中科院一区顶刊兼自然指数期刊论文和一篇中科院二区论文,还有一篇修改中的中科院二区论文最早9月见刊。基本要求达到了某些211/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副教授甚至特聘教授的水平。


由于年龄接近35岁“大限”,故我希望能够在不读博后的前提下直接入职,且最好能拿到副教授。根据我目前收到的结果,我至少能够拿到某经济强省211/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地学非一流建设学科)的准聘副教授职位。如果可能我更希望被家乡的985/一流大学建设大学录取,哪怕是从讲师做起。


接下来我会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性质进行分析,绝不敢说自己的分析对每一位读者都是适合的,仅供参考。若能帮助读者拿到心仪的职位,那也绝对是一种巧合。



02

求职经历


能力不够,BCDE计划来凑。


作为一个实力不那么出众的做题家,要想找到一个不错的下家,就一定要制定多套计划,确保万无一失。尽管年龄偏大,外加成果数量有限,但我最开始还是致力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由于我是通过公派方式出的国,故我最终还是要回国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由于我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向是我国内导师指的路,他跳槽到青岛后也希望我日后能去他那里。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去青岛做准备。我导师跳槽的高校有一个培养计划,资助应届博士生去海外读博后,回来后直接入职。本来我计划去年年末申这个项目,但由于疫情原因只能拖到今年。我之所以决定冒这个险,是因为如果我继续在原地读博后的话,能够确保我的学术成果稳定输出,要是去别的地方就不好说了。另外不少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部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都要求入职的教师必须做博士后(包括这所青岛高校),为了去一个更好的平台,这个险也还算值得冒。


但难度系数也是有的,虽然我的母校符合海外培养计划的政策,但每年只有20个名额,竞争相当激烈。随着今年我的论文梅开二度,也终于有了一点竞争的资本。同时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的海外派出项目也是一个备选项,我也开始了相关申请,当时自我感觉良好,按理说双管齐下,优势在我。


管委会的海外派出项目申请首尝败绩让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国内内卷的程度,既然这样,那我就必须做好青岛高校培养计划申请失败的准备。于是我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其他高校,首先我把所有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地学专业的高校都筛了一遍,并排除掉非博士后经历不可和我已经超龄了的高校。剩下的高校我根据薪资待遇,学校政策,地理位置,学科实力和所在城市发展程度进行了一番对比。与此同时,如果有同学在目标高校当老师就直接问TA本人,没有就问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校友,通过这些我得到了进一步的信息。我家乡的最强大学我一开始没有放在首选,因为我当时还不看好这座城市的发展,直到我在网上查到家乡地铁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和我了解到最后一次从国内飞回新西兰之后家乡的飞速发展才改了主意。随着海外培养计划申请的再度失败,我便集中力量申请国内的高校,结果如上文所述。



03

求职策略


俗话说天底下最好的工作是钱多事少离家近,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另外好的平台和所在城市可观的发展前景也很重要,接下来就这五点详细分析一下。


薪酬待遇:打工人不辞辛劳的工作无非是为了钱,加上薪酬是大众最认可的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参照物,故薪酬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好不容易“背井离乡”,图的不就是能获得一些家乡获得不到的东西么?作为一个刚刚毕业且成果有限的博士生,自然不能好高骛远步子迈大了扯着蛋。个人感觉如果刚起步就能拿到税前20万+的年薪,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外加副教授的职位,那绝对是一个好的开局。至于以后那就要看自己的能力和历史进程了。


学校政策:“旧社会把人变鬼,新社会把鬼变人。”这句话放在学校政策上也差不多,前一阵子复旦大学的那起悲剧也反应了一些高校规章制度制度上的不合理。“非升即走”的压力对任何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都是无法忽视的。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的“非升即走”政策不那么冷血,例如“5+5”(每个聘期5年,第一个聘期内至少要考核合格,第二个聘期内再“非升即走”)而非最常见的“3+3”,或者讲师在第一个聘期评上副教授直接转长聘等等。实在要追求稳定,不那么追求大富大贵,也可以走事业编,有些相对欠发达省份的高校会要求至少工作8年。认为自己有把握搏一下想多赚钱的亲们也大可申请博士后或相关人才计划。


地理位置: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如果目标高校离家近甚至就在的话,那也是可以对冲掉其他因素当中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很多在高校工作的大学同学都遵循了这一准则,毕竟文化相近,朋友家人离得近甚至就在身边,这样的好处真的是没法用金钱衡量的。倘若目标高校就在老家,那至少可以省下租房买房装修的钱和时间精力,不是吗?作为地学专业的博士,目标野外考察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例如我很中意的安徽某高校虽然实验设备无法完全满足我的需求,但毗邻的南京和武汉的地学院都有完好的实验设备,且合肥离地质考察的热点地区大别山区和郯庐断裂近在咫尺。


学科实力:个人求学的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在一个有一定实力,身边有名师学霸的环境的平台里才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求职所筛选的学校要求最起码有博士学位的原因,且优先考虑“双一流”大学。个人对相关高校的排序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专业有博士学位)>本专业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本专业是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有博士学位)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本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其他高校。另外申请入职的高校倘若实验设备充足也是妥妥的加分项,否则动不动就去外地外校做实验也有很多的不便,对自己的学术积累是一个弊端。


城市发展水平:我个人认为不同城市之间高校的竞争与其说是高校的竞争,不如说是城市的竞争。一个发展程度和潜力可观的城市绝对是当地高校的助推器,“双一流”大学和学科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高校便足以说明这一点。除此之外,交通便利程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上海和纽约的联系肯定远比曹县和奥马哈的联系便利,况且学术领域本身就是需要一个不断交流不断提高的圈子。要不是因为疫情导致国际交流锐减,我绝对会把当地机场客流作为选择工作地点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管怎样,我本人就是按照这套逻辑去执行的。如果给你offer的高校满足其中3条可以考虑,满足4条优先考虑,全占了那我只能说你祖上积德了!



04

未来预测


在咨询相关信息查找资料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规律,在这里分享一下,仅供参考。


先说句疑似“屁股决定脑袋”的论断: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海外博士(特别是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的海外博士)在未来10年左右依然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近段时间,中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进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吸引包括海外博士在内的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的政策施行得当。考虑到学术积淀非一日之功,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国内高校的建设水平同国外知名高校相比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样一来,海外博士的含金量短时间内至少不会过于贬值。如我之不才,以无博士后经历海外博士之身份,最起码尚且可以在“双一流”高校弄个(准聘)副教授当。


更重要的是,物以稀为贵。即便是在不少“双一流”高校院系的师资队伍里,海外博士(不含联合培养博士后访问学者等)所占的比例鲜有超过10%的。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我查了5所学校(1所一流大学建设和4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地质院系的教师信息,海外博士没有超过5个的,其中一所地质学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的地学院海外博士居然为零!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学院的教师中有相当大部分来自本学院。为避免学术近亲繁殖现象的出现,许多高校都明文规定本校博士不得留校,在促进人才流动的同时,海外博士入职既符合规定,又能够促进学科建设,何乐不为?


因为上述原因,很多高校在海外博士的薪酬待遇方面都高于同等条件的国内博士,如果是高校排名TOP200的海外博士,甚至可以锦上添花。以山东省为例,该省的“青优计划”和“泰山学者”青年项目都对TOP200的海外博士礼遇有加。自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导致国与国的交流受到极大的限制,也导致赴海外求学的中国留学生锐减。按照读博平均需要4年来算,大概从2024年起,海外博士的回国人数将会呈现“断崖式下跌”,这无疑会进一步抬高海外博士的身价。对于立志赴海外优秀高校求学的学子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现有防疫措施的情况下,读博期间短暂回国休假探亲成了MISSIONIMPOSSIBLE。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同亲人朋友离别的痛苦,还要承受文化的差异和防疫的压力,以及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潜在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国内高校实力日趋增强,从今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毕业后找工作的路上少一些来自海外的竞争。根据我所搜集到的求职信息,如今已经有不少高校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生和一流学科专业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生等同于海外博士,这也会令今后大家在选择读研读博高校的时候会更有目的性。


不管未来的发展如何,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自仰头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欢迎投稿,分享博士求职、面试、发展经历和感悟,指点科研、学术、项目和奖项经验和体会,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博士求职,如何判断哪家高校的职位跟自己更契合?

博士求职有困难?他们发动了全国专家来帮忙!咋回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