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转变观念破“四唯” 分类评价立“新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作出一系列指示,要求破除“四唯”现象,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甘肃省自2017年12月启动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压茬推进,在职称评审破“四唯”、立“新标”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兰石集团邹斌完成20多项技术攻关和操作创新,培养了几十位技师和高级技师。受益于甘肃省职称改革政策,他成为“工人教授”代表。图为邹斌(右)和同事探讨工艺甘肃省委组织部供图



坚决破“四唯”科学确定评价条件标准


——以系统思维“搭框立架”,构建职称政策体系


立足服务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关于按系列(专业)修订或制定我省职称评价条件标准的指导意见》等16个宏观指导政策,制定涵盖中小学教师、农业、工程、卫生等系列在内的52个全省有效和10个基层有效评价条件标准,增设人力资源培训、快递工程和知识产权等评价专业,分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职称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国家标准、全省标准、全省基层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的职称评价政策体系,精确体现“干什么、评什么”。


——改革创新破除“四唯”顽症,让人才脱颖而出


武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何彩,先后引进50多种沙生植物及60多种药用植物,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21年底,受益于职称评价改革,她直接从中级工程师,破格评为正高级工程师。


甘肃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断丰富职称评价手段,科学设置评价点和评价权重,努力破解职称评审中“一刀切”、简单化问题。


在论文方面,对申报高级职称的基层单位、省市属艰苦单位人才和全省申报中初级职称人才论文不作要求;对中小学教师、卫生、工程技术等从事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领域人才论文不作限制性要求;著作(译著)、高水平研究报告、技术(产品)创新、项目验收报告、教案、病历等可代替论文答辩。


在学历方面,向基层一线和乡村倾斜,侧重考察实际工作能力,适当放宽学历、专业和任职年限要求,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聚集。如具有专科、中专学历并在基层工作分别满20年、25年可申报副高级职称。大学专科毕业在乡村工作满25年,可申报正高级职称。


在职称台阶方面,对各类企业、非公组织、自由职业者人才,每缺一个层级台阶增加1年总专业年限,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申报相应层级职称。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用人主体“自己说了算”


从2018年起,除以考代评的系列(专业)外,全省初级职称和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职全部由用人单位(无人事管理权的由单位主管部门负责)对其德、能、勤、绩、廉全面考核认定职称,不再由评委会评审。


将中小学教师、卫生、农业、林业(农口)工程4个系列(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市州,中级评委会管理权、申报资格审核权等下放到市州和省直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推进企事业单位职称自主评审,目前全省所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和省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均已实现自主评审,正在有序推进三级医院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由用人单位自主制定评审标准、自主审核申报资格、自主组织评审、自主下发任职资格文件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说了算”。赋予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白银公司、兰石集团等省内大型企事业单位高级职称评审权,允许有正高级评审权的企事业单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条件标准。


聚力分类立“新标”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


尊重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人才评价模式,创新建立符合行业特点和人才发展规律的分类评价标准。


对科技人才,建立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重点解决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直接挂钩的做法,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实际贡献。


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重点评价其阐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在理论创新、传承文化、服务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业绩,实现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建言献策成果、优秀网络文章、艺术作品等与论文、专著等效评价。


对教育人才,把教书育人作为评价核心,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建立教师由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方评价机制,从依法从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5方面衡量评价,评价结论为“优秀”的,可作为申报个人业绩条件使用。2022年全省获评中小学教师系列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四方评价”业绩的占17%。


对医疗卫生人才,完善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引入临床病例、诊治方案、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作为评价依据,建立医护人员由病人、医生、医院三方评价机制,将日常检查、问卷调查、患者反映、投诉举报、表扬奖励等记录作为重要依据,评价结论为“优秀”的,可作为申报个人业绩条件使用。2022年全省获评卫生系列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使用“三方评价”业绩的占10%。


对工程技术技能人才,重点评价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技术创造发明、推广应用、工程项目、工艺流程标准开发等实际能力和业绩。应用研究侧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及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


对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重点评价其技术支持能力、服务对象满意度、行业评价认可度等,突出市场和社会评价,注重听取用户、专家、独立第三方等评价意见。


探索实施多元评价提升评价科学性


进一步丰富评价手段,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评价体系与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贡献相统一。


——贯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在工程、艺术等8个贯通领域明确了“两类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具体规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符合条件可分别申报工程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高精尖缺”人才还可参加特殊人才评价,“大国工匠”有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兰石集团的阙卫平和邹斌都是装备制造行业中的“大国工匠”代表。阙卫平保持冷作划线38年“零失误”的纪录,被誉为“中华第一尺”,为企业培养出百余名工匠级人才;邹斌完成20多项技术攻关和操作创新,培养了40多位技师和高级技师,他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在2021年获得甘肃首批“优秀创新型团队”称号。兰石集团还推荐32名一线高技能人才评聘为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工人教授”形成人才梯队。


——实行职业资格和职称互通


继国家“以考代评”的经济、统计、会计等9个系列(专业)后,明确60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的职业资格,可按规定认定其具备职称系列(专业)对应层级的职称,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岗位和相关任职条件进行聘用(任),职业资格证书实行一证两用,无需换发职称证书。作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实行职称与部分职业资格对应关系后,减少了人才重复评价,畅通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降低了社会用人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


——开展工程系列职称社会化评价


2022年,确定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甘肃紫光智能交通与控制技术有限公司2家单位为全省工程系列中级职称社会化评价改革首批试点单位,面向兰州市注册的民营企业开展工程系列初、中级职称评审和认定工作,有效满足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业态职称评价需求,切实向用人主体授权。兰州良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等50多家民企在职称社会化评价试点改革中得到了便利和实惠。


——开辟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2018年,出台《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办法》,对作出重大贡献人才和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不受学历、资历、台阶、论文、身份等限制,符合条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采取“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全省共有332人通过该“绿色通道”获得高级职称。酒钢公司一线技术工人杜钧成为全省第一位“工人教授”,秦安县农民靳志强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民教授”,民营企业酒泉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浩宇28岁成为全省最年轻的高级职称获得者。


“英雄不问出处”的特殊政策,发挥了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树立了欠发达省份鲜明的人才评价导向,有利于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探索试行“代表作”清单制度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探索在基础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行代表作制度,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的要求,印发《关于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试行“代表作”清单制度的通知》,明确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人才的“代表作”体现学术水平能力,可用“代表作”替代论文门槛,鼓励支持开展原创性研究。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王士军《白花2号绿色生产栽培技术规程》、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苏海龙《基于ADhot+Mesh无线网络的甘南藏区救灾应急信息服务研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倪胜利《甘肃省抗旱优质强筋冬小麦种质创制研究》三项“代表作”替代论文门槛,顺利通过自然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甘肃省委组织部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来源:大国人才(有删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视频:一文读懂长三角人才政策

国外工科高校人才评价现状分析与启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