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专委会

其他

上海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座谈会在上交大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调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与评价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挖掘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推动高校人才治理工作现代化。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于5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办上海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交流座谈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学术委员、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原春琳主任,学术秘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秦冠英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20所上海高校代表齐聚一堂,就高校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发展与评价、青年人才队伍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座谈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宋续明主持。宋续明副处长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评价、引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果,并强调了学校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他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核心教师队伍,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
5月15日 下午 6:26
其他

通知!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

关于举办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的通知各有关单位: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更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构筑全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一背景下,青年人才的高质量培育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为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高效与创新,进一步领会并实践人才评价改革的精神,同时分享和交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成功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24年5月24日在深圳举办‘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我们热忱邀请各相关单位踊跃报名参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年5月23-24日会议地点: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二、会议内容会议围绕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服务于高校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创新举措进行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三、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
5月10日 下午 2:26
其他

关于举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的通知各有关单位: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节点,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时期。强教必先强师,高校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人才发展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为推动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工作,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举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通
5月6日 下午 6:24
其他

教育部副部长,去这所大学了!

4月12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杰一行莅临昆山杜克大学调研指导。陈杰副部长一行在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耀林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术楼、创新楼实验室、图书馆和综合体育馆等办学设施,听取了学校有关情况的汇报。陈杰副部长对昆山杜克大学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勉励昆山杜克大学继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化多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把昆山杜克大学建设成为扎根昆山、连接中美、面向世界的新时代合作办学新标杆。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昆山杜克大学树立了坚持高质量办学与高品质建设并重的一面旗帜,希望昆山杜克在未来更好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示范辐射作用,中美桥梁纽带作用,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刘耀林校长表示,昆山杜克大学将持续以建设成为小规模、精英化、国际化、研究型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培养学生成为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以知识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和中外交流与合作。昆山杜克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由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和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打造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学术项目。昆山杜克大学于2014年8月迎来了首批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杜克大学和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接受一学期的交流学习。2018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生,开启了四年制本科学位教育。本科课程体系遵循通识博雅教育传统,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和探索。来源:昆山杜克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4月15日 下午 12:56
其他

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预通知

各有关单位: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更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构筑全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一背景下,青年人才的高质量培育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环节。为了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高效与创新,进一步领会并实践人才评价改革的精神,同时分享和交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成功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24年5月24日在深圳隆重举办‘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我们热忱邀请各相关单位踊跃报名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年5月23日(报到)5月24日(主论坛+分论坛)会议地点: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二、会议主题和议题会议主题将围绕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就服务于高校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的创新举措进行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主要议题包括:1.青年人才引进与高质量发展;2.青年人才评价改革与创新;3.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三、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
4月15日 下午 12:56
其他

省委书记,去这所211了!

4月8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去河海大学调研。他指出,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河海大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成果斐然、贡献突出。希望河海大学一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治水的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展现更大作为,在新征程上传承兴学育才、治水兴邦使命。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百年河海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信长星首先来到校史馆,深入了解学校发展历程、校区布局,听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校园文化等情况介绍。随后,参观了张闻天陈列馆,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河海大学杰出校友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他指出,爱国报国的红色基因、治水兴邦的历史担当和严谨务实的精神特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奋进求索,书写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就有河海大学贡献”的壮阔图景。要始终站在水利发展的最前沿,朝着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河海大学新的贡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综合演示平台集成了海上钻井平台、机场人工岛、跨海跨江大桥、船闸枢纽、大型港口、核电站等,是河海大学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信长星观看演示,了解学校服务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情况。他指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不仅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奋斗精神、民族志气的写照。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讲解,教育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勤学笃行,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信长星详细了解实验室组织架构和研究方向,参观水下机器人应用展示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大厅,并通过视频察看新安江水文实验站、牛首山科技园实验大厅。他希望科研人员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潜心研究、探索创新,为守护江河安澜提供科技支撑。调研中,信长星与学校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学校改革发展和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信长星指出,水利既关乎发展、又关乎安全,既关乎生产生活、又关乎生态。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修水利、兴水运、扬水韵,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大文章。河海大学诞生于此、成长于此、贡献于此,具有“得水独厚”的优势,是江苏引以为傲的知名高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地位重要、使命光荣。希望河海大学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办学育人,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立足江苏丰富的水利技术应用场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成果,打造水利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发挥学校在港口航道、近海工程、海洋技术等方面优势,助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江苏是河海学子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沃土,省委、省政府将为大家搭建更好平台、创造更好条件。调研座谈会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作了题为《守初心,扬优势,为江苏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的汇报。他说,河海大学坚决扛起使命担当,自觉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一直以来,河海大学致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全力打造水利领域科技策源地,奋力打造善治良治赋能地,积极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地,精心打造对外交流交往新高地,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展现了“教育强国,河海有为”的使命担当。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作了题为《倾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安全前沿交叉中心,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的汇报。他说,学校面对新形势下的水安全风险挑战以及重大水工程规划建设与社会治理需求,在打造国际一流水安全前沿交叉中心,促进水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催生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具体汇报了学校在促进学科交叉和优势平台整合、加快建设四个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培养和聚集科学技术研究最前沿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省领导储永宏、赵岩参加调研。全体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交流会。来源:河海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4月12日 下午 7:46
其他

省委书记,去这3所大学了!

3月26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去西北师范大学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发挥特色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在教育强省实践中继续走在前、作示范,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更大贡献。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校教育学部,胡昌升调研了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师范教育和教育数字化建设等情况。他强调,要加强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要深化数字赋能,推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下沉,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月27日,胡昌升去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功能定位、把准特色优势,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在甘肃农业大学,胡昌升调研了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抗旱农作物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等情况。他强调,要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勇担强农兴农使命,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助农富农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要强化学科专业支撑,加大草学“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做强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专业,培养更多优秀专门人才。要坚持把教学、科研与“三农”工作相结合,建立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的学术创新团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转化,为全省“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支撑。在甘肃政法大学,胡昌升调研了省证据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司法实践等情况。他强调,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法治甘肃建设需要,全力建设高水平政法大学。要加强丝路法学、红色法学、民族法学研究,着力打造内外联动的研究平台,运用好重点实验室、司法鉴定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法律宣传,助力平安甘肃建设。要加力推进学科发展,加强“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持续优化以法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布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的贡献度。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教育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29日 下午 12:04
其他

李强总理,到这所高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8日至20日在福建、江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两会明确的相关任务,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下大气力抓好各项民生实事和民心工程,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福建,李强首先来到福州西湖公园,详细了解西湖水系治理情况。他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湖治理成果来之不易,要接续努力,让水更清、景更美。李强来到大凰山社区长者食堂·学堂,与老人和托管儿童交流。他说,老年人安享晚年和孩子健康成长牵动亿万家庭,要创新管理运营,提供更优质的养老和托管托育服务。在杉林华府小区,李强听取福建省和福州市住房保障情况汇报,要求不断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加强设施配备,提升居住品质。在闽都创新实验室,李强了解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情况,希望他们在以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继续探索、走出新路子。在福州高意集团,李强听取企业情况介绍,为企业扎根中国、业绩快速增长感到高兴,叮嘱有关方面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更好发展。在江西,李强来到南昌市新建区就业之家,了解重点群体就业情况。李强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用更加精准贴心服务,全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找到工作。在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李强听取江西省职业教育情况汇报。他说,要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强详细了解药品配备、家庭医生签约等情况,要求持续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在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强听取育秧技术汇报,察看秧苗长势。他指出,当前是春耕备耕关键时期,要加强技术指导,抓好农资保供,多措并举确保有好收成。李强充分肯定福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希望两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吴政隆陪同调研。来源:央视新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22日 下午 5:44
其他

教育厅厅长,去了这所大学!

3月5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赴常州大学开展调研。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等陪同调研。江涌一行实地考察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重点问询了学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机制运行,详细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果,并召开调研座谈会。他表示,常州大学作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在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石油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希望学校再接再厉,踔厉奋发,在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突破。江涌强调,在当前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调整、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要以更高站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关于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给江苏师生回信精神贯穿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要以更实举措深化内涵建设,加强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能源化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积极构建“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能源化工学科群,加快建设国家级示范性专业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要以更大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用好石油系统的宝贵资源,着力打造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一体化的创新链条,加快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以更强责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对校园消防安全、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建筑施工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开展全方面、全覆盖、常态化大排查、大整治,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持续实施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全力维护师生安全和教育稳定大局。来源:江苏教育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8日 下午 12:37
其他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关于发布2024年课题指南的通知

各位会员: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关要求,加强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贡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结合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发展需要,围绕教育战略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编制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课题指南》。现启动课题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强化纵深拓展,注重成果实效。二、课题研究要求与说明(一)课题发布和申请本会课题指南面向学会会员公开发布。申请者可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网站下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课题指南》(附件1)择题申请,也可根据教育战略研究实际需要自拟题目申请立项。申请者须为本会会员,可以个人申请,也可以依托科研单位或学校的研究团队申请。申请者须填写《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课题申请书》(附件2)并将电子版以及签字盖章版申请书的扫描件发送至学会邮箱cseds@126.com。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30日。(二)课题立项和管理本会将定期组织专家对课题申请材料进行立项评审,并分批发布课题立项公告。经本会立项的课题,将择优选择纳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年报》与《教育战略研究简报》,由本会学术部负责跟踪课题研究进展,并在年度重要节点进行检查。课题负责人一般于立项后一个月内将开题情况书面报告学会学术部。(三)课题结题评审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政策建议应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实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原创性。成果表现形式可以是调研或研究报告、论著、论文及其他形式。学会对研究成果有优先使用权,所有在学会立项完成的课题出版或发表需要注明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课题。课题完成后应及时向本会报送结题研究报告,学会将定期组织评审。对经评审合格的课题成果,本会将颁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研究课题结题证书》,同时将推荐优秀课题成果在学会学术年会上作报告,并在尊重研究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全文或摘要推送学会在线平台发布。学会将定期遴选未发表的代表性学术研究成果向学会合作刊物推荐发表。三、联系方式联系人:龚佩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中关村创新智库中心三号楼510室(邮编:100191)联系电话:010-88155107,13716163386附件:(点击“阅读原文”下载)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课题指南2.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课题申请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3月5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6日 下午 5:00
其他

官方支持!新“科技大学”,要来了

近日,蚌埠市教育局官网公布2024年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清单及监督方式。其中包括:全力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全力支持安徽财经大学博士点、蚌埠学院硕士点申报。2023年2月,安徽省教育厅印发文件,其中明确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备案,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列入安徽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这是学校继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事业发展迈入了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学校更名大学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据蚌埠日报报道,安徽科技学院正紧抓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更名大学,对标大学设置标准,全面落实《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五年行动计划》,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动力,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力争早日实现更名大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来源:软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4日 下午 5:08
其他

拟整体搬迁!这所大学,力争更名

3月1日上午,南充市人民政府与川北医学院共建高水平医科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暨川北医学院整体迁建协议签约仪式在市委会议厅举行。市委书记张冬云、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练、川北医学院党委书记古熙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尹念红,川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杜勇出席。张冬云在讲话中指出,川北医学院在南办学已73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医、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有力助推了南充教育和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市校双方已开展两轮战略合作,在基础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今天,双方再度签署协议,开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务实合作,要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全力推动协议事项落地落实、见行见效。蔡光洁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战略合作协议和整体迁建协议的签署,必将开启南充市与川北医学院谱写校地深度合作、打造发展共同体的新篇章。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南充市教育事业和川北医学院高质量发展,与高校、地方协同,开创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希望南充市和川北医学院精诚合作、协商协同,共同推动协议落地落实,切实把承诺转化为成果,把愿景变为实景,加快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希望川北医学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学校内涵建设,奋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古熙在讲话中表示,学校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把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与教育强省建设、南充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深度融合,把新校区建设作为助力南充建设区域教育体育中心、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重要支点,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夯实办学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医疗、智力和人才优势,聚焦实际、实用和实效,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合作成果,打造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随后,举行签约仪式。尹念红、杜勇签署了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杜勇,市政府副市长欧阳梅,顺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唐粼波签署了川北医学院整体迁建协议。张冬云、蔡光洁、李练、古熙上台见证“两个协议”签约;欧阳梅上台见证市校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尹念红、顺庆区委书记蒲鹏程上台见证川北医学院整体迁建协议签约。2023年7月,川北医学院发文透露,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方案基本形成。据规划,川北医学院将整体迁入南充市顺庆区新规划的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1820亩,项目总投资为40亿元,按近期可容纳2万人全日制学生进行规划建设。2023年9月25日川北医学院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建成投用。此外,2021年,川北医学院向四川省教育厅上报《川北医学院关于将更名医科大学纳入四川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请示,其中暂定校名为“川北医科大学”。来源:川北医学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4日 下午 5:08
其他

本科高校落户!官方回复了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建议山东省加快推进本科高校落户上合示范区。网友称,上合示范区建设之初就曾提出引入青岛大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推进缓慢,迟迟没有进展。同时,作为支持国之重任,省委省政府是否能考虑引入省内其他正规本科院校?网友表示,一所正规本科高校落户上合示范区,将会给上合示范区注入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有素质的人才血液,必将激活上合示范区,高素质人才来了既能拉动上合示范区的消费活力,还能为上合示范区的发展带来持续的后劲,为周边重点企业的发展提供高层次研发人员。2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回应表示,上合示范区肩负着与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的重要使命,其建设发展情况备受社会关注。省政府最新出台21条举措,持续搭平台、创模式、聚产业、强主体,支持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再提升。青岛市教育局称,青岛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与青岛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据了解,青岛大学、胶州市等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对接商谈校区建设的具体模式,市教育局将根据对接情况做好相关工作,共同助力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青岛大学上合校区早在2016年就完成规划,8年过去仍未真正落地,不少网友一直高度关注校区建设情况。2016年,青岛大学与胶州市签署共建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上合示范区获批后提法变为“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0多亩。2022年1月6日,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发布土地测绘服务项目中标(成交)公告。2022年4月18日,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在“蓝睛看两会”的直播专访中,曾提到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建设的推进情况。胡金焱介绍说,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建设比较乐观,因政策性难题已解决。2024年1月11日,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姜元韶做客《民生在线》,围绕“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建设情况回应称:前期因校区所在区域土地规划影响了相关进程,目前土地证办理与土地规划均已完成,青岛大学与胶州市正商谈校区建设的具体模式。来源:领导留言板、青岛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1日 下午 6:2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教育部副部长,去“双一流”了!

2月26日下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率队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调研学校建设发展情况。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宁小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增林,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林国强陪同调研。翁铁慧一行实地考察了中药研究所(上海特色中药资源保护与种质资源创新展示馆)和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详细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学科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平台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调研座谈会上,季光代表学校围绕学校建设情况及发展展望等进行了汇报。他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锚定国家“四个面向”战略目标,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为建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不懈奋斗。曹锡康对教育部、市教委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指出全校要统一思想、加强认识,着力思考“中医药特色何在”“中医药何为”,进一步为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上中医贡献。翁铁慧肯定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她对上海中医药大学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立德树人,在做优做精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研究生教育;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医学、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中医药特色,明确学科优势领域与核心竞争力,着力取得原始性突破;三是要加强团队建设,特别是战略科技力量的储备,抓牢抓实学校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四是要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学生处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月28日 下午 5:40
其他

67亿!医科大学,将搬迁!

2月20日,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徐朝阳主持召开新医科中心(新校区)搬迁工作小组务虚会,研究推进搬迁工作重点任务。徐朝阳指出,自搬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校党委和行政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障2024年秋季学期首批次学生顺利入住新校区的目标要求,密切协同、尽职尽责,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特别是在做好提前批次搬迁各项招标采购工作中,各归口部门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抢抓春节前的“黄金时间”,克服困难,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要求,充分调研论证,层层把关审核,高效推进项目招采流程,有力保障了搬迁工作进度。徐朝阳强调,落实新学期搬迁工作重点任务,各牵头部门要围绕学校发展全局,强化职能作用,对照职责要求进一步梳理任务清单,把各项工作和因素考虑周密,确保任务落细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归口部门要跟进招采项目后续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项目需求立项论证、材料准备,严把项目质量关和实施过程关;要加强搬迁过程和新校区建设的工作衔接,强化现场紧密对接,打好提前量,确保各项工作平稳顺利。自2023年11月21日搬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工作小组实行定期会商和周调度机制,6个专项工作组按照提前搬迁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目前,经过前期论证、意向公开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研究确定了一批次18个采购项目,共计9063.9万元,涉及新校区校园网、宿舍、教室、实验室、食堂、安保、物业等设施及服务支持保障,已于2024年2月8日完成本批次13个项目招标文件的挂网工作,2月底和3月初将正式开标,为保障入住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悉,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选址位于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占地2137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7亿元,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思路实施,建成后预计容纳学生2.3万人,并开创“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新模式。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第一批次(生活组团)及第二批次(教学组团)的部分楼体已经完成结构验收,进入内外装饰装修新阶段,项目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市人民政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月26日 下午 5:46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开题报告会(重大、重点课题)顺利召开

2024年1月18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课题开题(重大、重点课题)报告会召开,7个课题负责人出席会议并作开题报告。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开题报告会由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中国科学院大学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石勇致辞。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杨亚南,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战国、李江、姜广峰、刘永红、杜伟锦、张春雷、林成华、司鹏搏,中国青年报科教部主任原春琳等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了精彩点评。李志民在致辞中指出,人才发展专委会于2017年成立,2018年便开展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人才的成长、发展和使用,研究高校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说,课题研究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同时要注重科学研究范式的变化,踏实做好调查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感谢大家积极承担,开展课题研究。在致辞中,石勇指出,课题研究要以数据为驱动,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争取实现成果转化,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人才评价改革做出努力和贡献。在开题报告会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嘉兴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高校的课题承担人分别就高校引才、人才发展、人才评价和人才培养路径等相关内容,从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技术路线、研究进程、课题成员和分工、预期成果等方面做了报告。专家、学者对课题承担人的研究选题表示肯定,并就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进行点评,同时还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报告人就专家、学者的点评和提问一一进行回复,并表示会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研究课题。最后,王云海进行总结发言。他说,人才发展专委会以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为宗旨,通过研究高校人才工作上升成案例研究,形成规律性的研究成果,真正帮助高校和人才解决问题。他建议各课题组认真研究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课题进行调整,产出良好的成果,也感谢专家的精彩点评。据悉,本次开题报告会是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课题重大、重点课题的开题报告会,采取线上和线下方式进行。其余17项一般课题和7项自筹课题采取书面开题方式进行。人才发展专委会自2017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人才引育和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在“破五唯”行动中积极服务于广大会员单位。人才发展专委会也将继续支持广大会员单位开展各类人才的发展研究,探索新时代人才发展规律,构建新时期人才发展理论框架,为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战略思考、建言献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9日 下午 6:14
其他

新疆师范大学!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工作调研

继1月8日赴石河子大学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调研活动后,1月9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会员部部长丛万鹏、秘书处西北办公室主任郑凯等一行四人,到新疆师范大学进行调研。作为自治区龙头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在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上更是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新疆师范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党委人才办公室主任付东明,人事处副处长张安新,人事处绩效评价与管理科副科长陆金玲,人事处人才发展中心副主任赵鹏程,党委人才办公室人才项目科副科长梁亚如等出席调研会。调研座谈会由新疆师范大学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处长刘蓉主持。调研会上,张安新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说,新疆师范大学作为在疆内唯一一所龙头师范类高校,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国家六核心社科学术期刊行列,连续三年位列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一名。学校近年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薪资待遇、人才政策等方面育人、留人,例如实施天山英才、天池计划等。同时,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存在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座谈交流会获得更多启发和支持。调研会上,丛万鹏介绍了此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应人才发展专委会要求对新增理事单位进行一一拜访,切实了解学校在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需求。感谢新疆师范大学对人才发展专委会的信任和对此次调研活动的支持。同时,也祝贺新疆师范大学当选为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单位,刘蓉当选为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丛万鹏说,自人才发展专委会成立以来,特别注重对会员高校的课题研究资助和支持,鼓励高校开展人才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人才发展专委会秉持其宗旨依托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对会员高校进行一对一服务,让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工作落地见实效。2024年人才发展专委会将继续加大对会员高校的服务力度,助力会员高校人才工作的开展。调研会上,双方还就“高校‘破五唯’评价改革背景下职称评审实践成果和新时代人才工作创新思路与引才途径”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刘蓉说,2023年学校投入大量人力和智力支持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才评价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希望借助人才发展专委会走出新疆学习更多高校的人才工作经验,获取更加广泛、精准的数据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助力新疆师范大学人才工作的开展。付东明也表示,学校在选才、引才、用才、育才上一定要做到精准定位,根据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开展人才评价改革,并通过点滴的动态信息使之形成有份量的绩效分析报告。最后,丛万鹏表示人才发展专委会将会大力服务新疆师范大学人才工作的开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1日 下午 6:11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赴琼台师范学院、海南医学院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调研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工作部署,服务广大会员、推动人才发展相关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组织会员高校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破五唯评价改革”系列调研活动。2024年1月9日至10日,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学术秘书秦冠英、秘书处华南办公室主任吴晓彬一行3人,先后赴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和海南医学院开展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与破五唯评价改革调研工作。1月9日下午,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到琼台师范学院。琼台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银海强,人事处处长柳善文,人事处副处长邓卓鹏,人事处管理干部曹方远等出席本次调研会。银海强副校长介绍了琼台师范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工作情况。琼台师范学院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清初康熙年间的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也是海南师范教育的起源地,现为海南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近年来学院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评价工作从编制管理、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强化了身份管理,明确了岗位职责,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我校更加聚焦师范教育主责主业,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加强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沟通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交流与实践。王云海教授代表人才发展专委会感谢琼台师范学院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支持和安排。他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的办会理念和成立以来在学术课题、调查研究、学术论坛以及会员高校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简单介绍了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的评审专家库和为会员高校开展的十大评审服务场景。最后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重大课题《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CUSS项目”》的启动情况,希望琼台师范学院能够加入“CUSS项目”,共同为中国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参会人员就高校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人才评价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座谈会后,学院党委书记吕治国也会见了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介绍了学院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1月10日上午,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到海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张荣,人事处人才科科长董慧丹,人事处师资科科长秦燕,人事处人才科科员王绛等出席本次调研会。人事处副处长张荣首先表示对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海南医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海南医学院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海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牵头单位,既承担着高等教育强港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岛”的重要基础支撑。目前海南医学院正在积极申请更名“医科大学”的工作,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海南医学院根据海南自贸港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出台了针对青年教师的“双百计划”和“激励计划”,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修订职称评审文件,深入开展人才强校的系列举措。王云海教授代表人才发展专委会感谢海南学院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支持。他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的办会理念和工作成效。介绍了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的评审专家库和十大评审服务场景。最后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重大课题《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CUSS项目”》的基本情况。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此次海南高校调研会的成功举办,人才发展专委会进一步了解了海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与评价工作中的特点和难点,为高校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以及人才课题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0日 下午 5:52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赴石河子大学调研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工作

2024年人才评价改革调研行第一站!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工作部署,服务广大会员、推动人才发展相关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组织会员高校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破五唯评价改革”系列调研活动。石河子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创办的,学校一直通过在边疆办学为维稳戍边服务。作为西部“双一流”,石河子大学的人才工作和破五唯评价改革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性。1月8日,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会员部部长丛万鹏、秘书处西北办公室主任郑凯、秘书处新疆办事处干事一行4人,赴石河子大学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调研活动。石河子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副部(处)长朱嘉、路国栋、张爱国,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马玉薇,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职称与岗位管理科(机构编制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勇冠,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师资服务办公室(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耿梅,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调配中心主任张阳等出席调研会。调研会由石河子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部(处)长刘焕芳主持。调研会上,丛万鹏对石河子大学当选为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单位表示祝贺并颁发证书。丛万鹏说,感谢石河子大学对人才发展专委会的信任和支持,此次来校调研主要是介绍2024年人才发展专委会的工作想法和服务内容,为石河子大学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课题研究等。调研会上,刘焕芳对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石河子大学的职称评审和人才工作情况。刘焕芳说,石河子大学作为兵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积极制定职称评审条件,有序承接自主评审权,为学校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杠杆作用,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学校还从组织机构、评审条件、评审程序、回避、监督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建章立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职称制度。学校的职称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总数大幅增长;二是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了职称评价结果与教师聘用、考核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形成“评聘考”制度闭环;三是分类分层评价进一步深化,构建了教师队伍“三类四层九轨”的职称评审体系;四是建立教师教育类评价体系,评审时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刘焕芳说,高校职称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还存在大量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学校将进一步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岗位管理,以评促建,以建促评;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使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文件有关精神和要求。在自由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就学校职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表示将会加大服务高校的力度,为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咨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9日 下午 6:35
其他

省会高校,拟整体搬迁

近日,兰州工业学院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到来的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之年,是学校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新校区建设和整体搬迁、审核评估、申硕工作、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四项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的关键之年。
1月8日 下午 8:17
其他

拟解除协议!985校区,没了

近日,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杜乐江做客青岛电台新闻频道《行风在线》栏目答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情况”时称,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征求意见,拟解除与即墨区签订的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的协议。按照教育部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的政策,青岛市和即墨区不得不进行整改,之前签订的落地分校协议就要解除。就下一步如何利用这块土地的问题,杜乐江表示,因协议尚未正式解除,土地利用方向尚不明确,且协议解除后还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方面沟通反馈,具体时间节点也不确定。后续将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来推动土地盘活利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是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签约共建的项目,总规划面积达到11078亩,分为北航青岛校区(含国际校区)、北航科技园两个板块,总规划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研究生比例不低于50%。2017年5月10日,青岛蓝谷管理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概念规划、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公告》。项目位于青岛蓝谷区域内,鹤山路以北、海岸线以西、海泉路以南、规划快速路以东。2019年6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正式奠基。9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工仪式在青岛蓝谷举行。2021年5月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一期项目D区科研教学区1.2期图书馆主体结构封顶。6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一期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体封顶。而在2021年7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提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教育部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在此后的2021年10月14日,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曾做客《民生在线》,答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项目建设进度”问题,指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项目是山东省重大工程,按照工作部署和时间节点,项目正顺利向前推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航外,同样受教育部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政策影响,中央美术学院青岛项目已从“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基地”。来源:中新网山东、凤凰网青岛、青岛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5日 下午 6:33
其他

本地唯一“双一流”,搬去省会?

2021年,原开封籍的河南大学,启用2000多亩的郑州校区;2022年,河南大学注册地变更为郑州;2023年,“河南大学有可能搬离开封”的声音再起,引起热议。2023年12月,郑州郑东新区管委会网站发布《郑东新区白沙组团新龙路以南、杨桥大道以西区域用地规划修改论证报告》批前公示,拟将片区内总用地面积约为152.98公顷的土地进行用地性质及道路路网等进行优化调整。其中,高等院校用地增加70.55公顷。《调整论证公示材料》指出,此次调整符合中原科技城发展要求,可以满足高等教育院校入驻需求,有助于推进实施中原科技城规划建设。图源:郑东新区管委会网站据了解,目前,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龙子湖大学城已入驻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由于这一地块离已经建成的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较近,这就给网友留下了猜测和遐想空间,关于河南大学是否会从开封整体搬迁到郑州的讨论不断。百年河大,两地办学■
1月3日 下午 6:01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

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各位会员、各相关高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推动以教师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专项课题,现发布课题指南和申报通知。一、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JY/T0646—2022)标准(附件1),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积极开展分层分类的精准评价、数智驱动的全面评价、持续监测的追踪评价,创新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路径,针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与发展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时效,努力为数智时代高校教师评价与发展机制改革提供研究支持。二、课题研究与说明(一)申报条件1.
1月3日 下午 6:01
其他

石河子大学:代表作制度打破孔雀东南飞困境,让人才正常流动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石河子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部(处)长刘焕芳教授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表示,石河子大学人才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打破了孔雀东南飞的困境,实现了人才正常流动。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新时代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您认为高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刘焕芳:高校是高层人才聚集地,是进行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的重要领地。石河子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创办的,学校一直通过在边疆办学为维稳戍边服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招生培养人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其中本科生内地招生名额达到了每年招生总名额的60%,研究生招生率达到了80%。毕业后有45%~50%的内地本科生选择留在新疆和兵团工作,为实现新疆人口结构调整、改善人口质量作出了努力。与此同时,我们很多学生走出新疆到全国各地去工作,扩大了我们学校的影响力。二是进行人才评价改革。石河子大学实行分类评价,有普通类、思政类和教育教学类等,主要从德、能、勤、绩、廉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并自主进行职称评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实施人才计划。新疆自治区与兵团合力筹集资金,成立众多人才项目。其中有天池和天山计划,引进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目前,石河子大学迎来了人才引进和发展的黄金期。人才发展专委会:人才计划可以培养和吸引一批人才,石河子大学在留住人才方面有哪些措施?您在人才工作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高校?刘焕芳:石河子大学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支持计划,为人才提供颇具竞争力的安家费、科研经费等支持,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敢干能干。同时,人才也心甘情愿留下来,打破了孔雀东南飞的困境,实现了人才的正常流动。人才发展专委会:请问学校在人才评价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效和突破?刘焕芳:石河子大学主要以立德树人、本科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几个方面为抓手进行人才评价改革。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是本科教学,所有系列的职称评审,首先要完成本科教育工作,不同系列如教学为主类、科研为主类、教学科研并重类等,对本科教育工作会区别设置要求。石河子大学实行代表作制度,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如果教师有不错的科研项目或者社会服务,也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多方面鼓励参评的教师拿出最好的文章参加评审,并邀请外部专家共同评审。通过近些年的实践,学校选拔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并且他们也能够留得住、干得好。在这里要重点提一下的"绿洲学者计划"。为了加大吸引中青年杰出人才,带动一批重点发展学科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新疆的稳定与经济、教育和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石河子大学实施"绿洲学者计划",简称"绿洲学者"。在“绿洲学者”选拔方面,在招聘主体上,学校将权利下放至各学院自主招聘急需或紧缺人才,在引进方式上,实行人事关系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成效显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2月10日
其他

余薇:科学评价,引领和驱动人才成长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余薇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余薇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系统谋划。高校作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交汇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结合学校的人才评价改革工作,她表示,人才评价的本质是促进人才个性发展、激发人才潜能,合理、科学地评价人才,能对人才起到引领和驱动作用,在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以“多元分类”评价构建赋分机制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郝京诚: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 要提供充分的空间和适应期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原院长、讲席教授郝京诚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表示,如何调动青年人才参与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从平台、考核、职称多个方面着手,为年轻人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的改革,高校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郝京诚认为,当前形势下,高校青年科研人才的评价、成长是很重要的问题。高校在推动人才评价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打通年轻人的成长通道。尤其是在评价体系方面,要实行分类评价。我们总说“破五唯”,但究竟应该如何去突破,如何从多个方面考察年轻人的成果,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例如,有些年轻人侧重基础研究,有些年轻人侧重应用研究,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更注重教学工作,这都是应该鼓励的。那么,高校在考核人才的过程中,就应该同时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和分类绩效考核。比如,很多学校都设立了高水平论文奖励,但是很少听到有些学校设立专利奖励,这也值得高校去思考。当然,由于国家对教学的重视,也有很多学校设置了教学奖励,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针对一些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和年轻人,高校在考核时应该相应的减少对他们的科研要求。郝京诚认为,在高校治理层面,在高校人才评价改革的进程,如何调动青年人才参与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我担任了十几年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院长,在这方面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第一,要给年轻人一个温馨的平台,包括让年轻人加入团队,给予年轻人学术导师的指导等等。因为,一位新引进的人才,他的本硕博可能都不是在任职学校就读的,甚至可能是从国外回来,他对现在的环境很陌生。因此,学校老教师对年轻人开展学术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二,考核方面要给予年轻人一定的适应期。在我十几年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在人才的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时期,我们首先要给他提供一定的物理空间。其次,在考核方面,在首聘期,我基本上不会对新人进行考核,但是到第二个聘期时,我会要求新人交出一定的答卷。第三,在职称方面。一些以师资补充引进的青年教师,干了几年以后提不上职称,他们的情绪就会很郁闷。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设立一些特殊岗位,给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专长的年轻人提供上升空间。近几年,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在两次学科评估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最新一次评估中也进入了A类,这与学院充分调动年轻人积极性是分不开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梁樑:人才评价改革要推动高校教育模式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合肥工业大学原校长梁樑教授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强调,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不能拘泥于老师的教学科研评价层面,而是要把目光同时放在学生的成才和评价方面,要推动高校教育模式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人才发展专委会: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评价改革之间的关系,您怎么看?梁樑:人才评价改革对建设教育强国至关重要,二者必须是有机结合的。为了适应、加强教育强国的战略建设和战略实施,人才评价改革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体制、机制,都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换句话说,人才评价本身就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离的。同时,教育强国起到了战略引领的作用,人才评价改革又是教育强国的支撑。人才发展专委会:新时代高校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高校如何找准定位和有效落实?梁樑:从职能上来说,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合格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同时,高校还要遵循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实际上,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做科研,要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服务。但同时,高水平的科研也能够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人才评价改革不能拘泥于老师的层面,也不能限制在教师科研的层面,而是要把目光同时放在学生的成才和评价方面,因为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因此,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调整,这样才能圆满完成高校的工作职能,回应总书记的期待。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完善培养政策和激励措施,才能输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梁樑:这需要体系化的运作和设计。过去,高校是以知识为导向,以老师为核心,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安排和设计。教什么内容?不教什么内容?怎么考核?这都是老师决定的。现在,面对国家民族复兴和全球发展战略的需要,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改变。高校要朝着“能力导向”转变。想要提升能力,就不是以教师为核心,而是以学生为核心,这与原来的以知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当我们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新的评价机制就要跟上。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想输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就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推进上述改革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梁樑: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理念问题。当然,学习知识本身也是提高能力的基础。但是,从过去的学知识变成提高能力,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在理念上发生变化。第二,是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问题。过去以知识为导向,相对来说对资源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当变成能力导向时,有些学科就需要沉浸式的体验,相应的对资源的要求也会提高。所以,人、财、物也是一大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很多高校已经在往能力导向上转变。我相信,这种转变的完成,不会耗费太长时间。人才发展专委会:您对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建议?梁樑:现在各个高校的青年老师压力都很大。很多高校都在采取助理教授或者特聘教授的模式来用人,也就是不入编。作为老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和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对于老师而言相对容易,但涉及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老师就要想办法迅速转换教育模式,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兼顾科学研究,以确保在长远的职业生涯中,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科研人员,老师们也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科学事业做贡献。当然,师德师风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各个高校在这方面抓的已经非常严格了。青年老师还是要遵循总书记讲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完善和提高自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李志民:用好人才是吸引其他人才的最佳办法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强调,最好的引才方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用好人才是吸引其他人才的最佳办法。人才发展专委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在您看来,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评价改革的两者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李志民: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协同支撑强国建设。大学本身是教育的载体,培养模式是人才和科技密切结合的。比如其他的机构可能也有培养人才的作用,但是大学的功能首要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党中央对于教育、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大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类问题,一类是高等教育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另外一类就是高等教育教师的素质如何提高,怎么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数字化素养需要提高。目前人类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我国早就提出要建设信息化国家,其中最关键的是培养、提高国民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包括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及如何考试和衔接,这是提高国民信息化水平的关键之一。另一方面,建设信息化国家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支撑,这就牵涉到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同时,研究生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多一些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技术和人才不能光靠引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体现在我们能够引领其他国家,所以说我们需要培养以上这几个层次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这些人才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怎样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新兴学科、新兴专业的教师。如2017年我们就提出了新工科,后来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也应运而生。当时的新工科原本只是和电、自动控制相关的4个主干学科,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新工科是所有的工科都要新,这个新体现在所有行业的生产环节都涉及到信息化,无论是土木专业还是机械专业等,如今都离不开信息化。这也引申出所有的学科都要新,新是教学内容的新,教学方法的新,教学方式的新,因此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也一定要新。我们评价教师的标准或者对教师的要求,正随着国家的整体提升和人类社会的转变而变化。不能依据教师来决定学生的种类和开设的课程,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行业对今后人才的需求。要通过评价改革引导学校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方面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新的教师教授新兴的技术。这些人才可以从海外或者企业引进,尤其一些新的技术是企业先应用起来的,而学校的学科还没建设起来。传统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需要有规划课程、制定教学大纲、确定培养需求等许多考量。但一项新技术成为一个新学科,再设计成新的招生专业,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我们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一定要面向未来,让老师能够适应新的形势,有新的老师尽快教授新知识,新技术。比如说20年前,大家都说物联网要兴起,而当时没有那么多物联网老师,现在来看,从事物联网的人多了起来。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了chatGPT、AI这类大语言模型,那么高校也应该抓紧培养这种适应新技术、新应用的人才。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今天的高校老师思考,在我们所有人都利用碎片化时间刷手机的时候,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系统的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效率更高。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认为当下的时代变革给人才工作发展提供了哪些新机遇?李志民:如果说新机遇的话,可以从几个层次上来讲。首先从人才管理方面来讲,有了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在人才选拔中发掘候选人的专长,更准确地对学生毕业水平进行评价;在高校人事管理中,更便捷地完成岗位设置、梯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再从思想观念方面来讲,是传统思想的转变。一定不要禁锢人才的发展,人的潜能是很大的,人的诉求是多方面的,要给人才发挥价值的空间。我觉得最好的吸引人才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人人都是人才,只是有人没有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用好人才是吸引其他人才的最佳办法。新引进的人才往往与高校是有一定磨合期的,双方都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还要注意,人才与高校规格的匹配度也很重要。打个比喻,如果学校的水平还处在农耕时代,那么最重要的是买拖拉机,而不是去引进飞机。高校还没有建好机场,飞机型的人才无法施展能力还是会飞走的,要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阶段的人才。人才发展专委会: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措施对“双一流”建设有哪些作用?请您评价一下。李志民:对“双一流”建设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许多高校对此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改革最主要的是“破四唯”“破五唯”,核心观念是今后不再唯论文、唯奖励。那么关键就要做好分类评价,如果是做基础研究,仍然需要论文成果,但区别是要重视代表作、标志性贡献,而不是论文数量,或者引用率等等。如果是做技术开发或应用研究的,一定要评价的是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研究一定要瞄准真问题,要做真研究,这是科技评价改革的一个核心的目标。过去只评价论文,而论文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所以说今后要做好分类评价。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岗位要分类准确,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同样一个标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秦冠英: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切忌生搬硬套 自洽才是好出路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学术秘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研究员秦冠英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表示,每一类学校都应该逐渐探索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校定位的,符合自己发展目标的人才评价机制,并且形成制度。人才发展专委会:您今年去了很多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人才评价改革,那么从高校人才工作一线的角度来看,高校人才评价改革最有效的措施有哪些方面?秦冠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应该向多元化和特色性的方向发展。不同的学校发展定位不同,那么匹配的人才评价措施就应该各有侧重。所以,今年的高校调研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所学校都在努力的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评价机制。我认为,在国家整体的人才评价机制原则指导之下,每一类学校都应该逐渐探索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校定位的,符合自己发展目标的人才评价机制,并且形成制度化的规定。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调研的这些高校,有成功案例,也会有失败案例,您认为高校的人才评价改革应该规避哪些误区?秦冠英:我认为,每一个学校要锚定自己的目标,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整合师资、经费等既有资源,然后有所倾向的、逐步的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我们的调研,不少高校人才工作者也参加了。如果大家只是想照搬别的学校的做法,然后套用到自己学校里,这是难以实现的。学校还是应该立足自身。所谓顶天立地,其中的“天”,就是要符合国家政策、学术人才发展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的规律;那么“地”,就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资源禀赋、学术条件等,形成自治。因此,高校人才评价改革最大的误区,就是生搬硬套。人才发展专委会:科技创新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输出更多创新型人才?秦冠英:首先,创新型人才要区分不同学科,工科、理科、社科、人文等不同学科之间对于创新的界定是有很大差异的。以“卡脖子”工程比较集中的理工科为例,想要培养这个领域的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的是基于包容性的、长周期来评价,这是基础学科研究规律自身要求的。这种长期的研究,最后很可能就是没有结果的,大概率会失败的。因此,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就要有足够的容错机制。同时,要有一定的支持机制和服务机制。这样才能支撑这个领域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么,相应的在社会科学以及其他学科培养创新人才,也要符合这个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辅之以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再给予一定的支撑和服务措施,最终形成各学科自己的一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发展专委会:从学者的角度讲,以您带团队的经验来看,您对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建议吗?秦冠英:我本身也算是青年人才。我认为青年人才成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从作为一个学者的角度来说,青年人才需要与成熟学者、资深教授/专家保持畅通的交流。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中国的学术共同体建设还是要进一步加强。换句话说,学者的发展还是要回归学术,要遵循学术群体自身的规律,打破现在的上下级交往模式。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施行成熟学者带青年教师的交流机制,这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是非常有效的。第二点,在职业方面。现在,人才成长周期越来越长。而博士学历是进入高校的基础门槛,这就涉及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因此,从学生转化成一名职业人,青年教师是有很大的不适应性的。那么,从鼓励青年教师发展的角度来说,学校要把青年教师视为刚刚踏入职场的普通人,为他们提供学术职业发展的注意事项、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第三点,回归自然人的角度。每个人,包括我在内,都有各种生活上的烦恼。如果想让青年教师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科技研发、学术创新上,就要尽可能减少他们在生活上的顾虑。如果学校能更多地考虑青年教师在生活上的负担,我认为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王云海:人才评价要精准分类,鼓励老师特色、多元发展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人才评价、评审要向精准分类突破,要鼓励大学老师聚焦特色、发展优势,促进人才个性化结合多元化发展。人才发展专委会:我们了解到,您今年去了10多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那么从一线的角度来看,您认为高校人才评价改革最有效的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王云海:2023年人才发展专委会组织了59所高校约200余人次,先后去了12所高校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破五唯立新标”的背景下,很多高校非常关注人才评价,毕竟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我认为对于高校人才评价工作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如何激发大学老师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实现特色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人人皆可成才的生态环境,进而为学科建设、高校发展、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国家政策倡导的人才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评价方法就是很好的措施。之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奖惩性评价,是一种结论性评价,就比如评帽子人才、项目人才。但是不能为了评价为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大学老师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多从大学老师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有大学老师发展了,进步了,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才能为学科建设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大学教师发展对于高校、对于国家的发展建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才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王云海: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发展、人才评价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全方位记录每一个老师的发展轨迹,全面了解他们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等。通过信息技术,包括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高校可以给每个老师的成长发展给予精准画像,从而实现精准评价,最终促进老师精准发展。另一方面,国家鼓励人才评价要完善同行评审制度,要探索第三方平台评审。就需要更多的独立第三方平台参与这项改革之中,比如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就通过大数据建立起了覆盖40多万专家的专家库,基于海量专家数据库才能实现为高校人才评价精准匹配小同行专家。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提高各类人才评审过程中快色匹配小同行专家的效率,提高匹配精准度,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发展,促进高校人才工作的进步。人才发展专委会:以您的研究来看,高校在进行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等各类评审机制改革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王云海:因为有大数据这样的信息技术的引入,评审机制的改革还是应该从精准分类上来突破。一是对评审对象也就是大学教师的精准分类,每一个大学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关注和需求也不一样,不同类型的人才应该适用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二是对不同成果的分类评价,大学教师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项使命和任务,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成果,而不同类型成果的评价指标,以及不同类型成果之间的对比和换算,一直是很多高校人才评价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三是注重鼓励教师特色发展和多元发展。每一个类型的老师,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前,高校更多的是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木桶理论”要求教师全面发展,要求一名老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要齐头并进。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我认为未来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长板理论”原则,鼓励老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倡导特色发展、个性发展,聚焦自己的优势领域去发展、去深耕。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也应该围绕促进大学教师的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去构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郝跃院士:青年人才要锚定目标、坚定信念、摒弃浮躁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教授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他强调,面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浮躁风气,青年人才在学术研究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要锚定目标、坚定信念、摒弃浮躁。人才发展专委会:郝院士您好,请您谈谈,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才工作改革带来了哪些新机遇?郝跃院士:人才是第一资源,始终是各领域发展的基础,尤其在信息科技领域,对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的需求都非常迫切。信息科技目前正处于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对于其他领域的带动性、引领性也非常强烈。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从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期。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无论是科技还是产业,都对人才有强烈的需求,对于人才的数量、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给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问题,也促使人才发展变得更加迫切,进且带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的改革。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工作中承担什么使命?郝跃院士: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沃土。因此,高校的人才工作要从更宽的维度去看待。以电子信息这个领域为例来说,首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明确,要坚持“四个面向”,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应该在高校营造一个人才辈出的环境。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一些浮躁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吹进了高校,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培育好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对人才工作至关重要。第三,高校要给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包括生活、研究、教学、创新等很多方面,要不断完善。当然,条件的改善是永无止境的。但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只要处在良好的环境当中,就会有好的发展。高校要通过不断地激励、鼓励,帮助人才解决问题,让人才沉浸到事业中去。这也是我们的高校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关键人物。人才发展专委会:作为一位建树颇丰的学者,听闻您曾经顶着巨大压力,锚定当时并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宽禁带半导体,最后取得了斐然的成果。请想您给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一些建议,您认为青年学者想要做好学术,应该具备哪些品质?郝跃院士:第一,要选定奋斗目标。青年学者要不断询问自己,未来发展要如何做研究?研究的重要性在何处?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大流,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同时,青年人才要未雨绸缪,预测在研究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思考有没有解决相关问题的核心能力和技术,以及这些能力、技术能发挥的效能。第二,要坚定信念,只要看准了一件事就不要轻易放弃。我认为,青年学者的目标要定的高一些,但也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太高,以自己的能力摸不着,最终就无法实现;目标太低,轻易就能做到,又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时,在做学术的过程中,也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各项困难,要把目光放长远,要让自己充满信心。第三,要把一手不怎么好的牌发挥到极致。这是很多青年学者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家要竭尽所能,把自己能做到的,尽可能做到最好。最后,要克服浮躁心理。还是刚才的问题,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浮躁,已经进入到教育界、科技界。如何抵御这种浮躁之风,是非常值得青年学者在发展过程中思考的问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赵丹龄:“双一流”建设要以人才为先

11月25-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召开。论坛期间,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和评价改革,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赵丹龄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人才发展专委会的采访。她强调,不论是“双一流”高校建设,还是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建设,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体系中,人才都是作出基础性和支撑性贡献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专委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您认为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评价改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赵丹龄:人才评价改革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具有导向作用。高等院校人才评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它涉及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所以人才评价改革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说要考虑它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的位置和作用。所以我认为人才评价改革要有系统性和协调性,同时也要尊重人才发展的规律,以及针对不同人才要有不同的培养选拔机制。国家要培养造就更多大师、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一流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由于成长规律不同的,所以培养机制要有不同的指向,培养机制的改革,要遵循相应的规律。人才发展专委会:您认为当下的时代变革给人才工作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赵丹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目前世界的格局变革进入很重要的阶段,这对中国梦的实现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推动人类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显著,这不仅仅是人才,更是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第一动力,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在科技、教育、创新等各个领域中,人都是重要因素,要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所以我们重视人才,重视机遇挑战和周围环境变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您看来,当下高校进行的各项的人才评价改革措施,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会有哪些作用呢?赵丹龄:高校“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的体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课题立项公告

人才发展专委会“我们这5年”纪念刊人才发展专委会2022-2023年度课题开题报告会(第二批)顺利召开人才发展专委会2022-2023年度课题开题报告会(第一批)顺利召开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2023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举办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创新是根本,人才是核心,机制是关键。11月25日-26日,2023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在西安举办。有关领导、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研究领域专家和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500名人才工作者齐聚一堂,探讨人才评价改革与发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出席论坛并致辞。本次论坛设置主论坛报告、分论坛报告及圆桌讨论等环节,让与会人员充分交流、共同探讨。查显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即将召开!嘉宾阵容抢先看!

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手册”,下载完整版“会议手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倒计时中!2023年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附会议手册下载)

在“人才发展专委会”公众号后台回复“手册”,下载完整版“会议手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日程发布!2023学术年会暨教育强国战略与人才评价改革论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大湾区调研行!探索新时代人才工作与破五唯评价改革之路

广聚英才,驭光同行!大湾区通过积极的引才政策、开放的用才机制、有效的爱才举措,推动人才工作迈向新的台阶。大湾区高校更是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爱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开展和评价改革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促进高校人才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第二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9月22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由南方医科大学承办,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60所高校的近150名人才工作代表,齐聚广州,共商新医科人才的评价和发展,以加快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精神落地,大力营造各类医学人才分类发展、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为实现新医科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本届论坛设置领导致辞、主论坛报告和分论坛讨论等环节,让与会人员充分交流,共同探讨。主论坛由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马骊主持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熊梦辉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新医科人才发展的看法,以及对此次论坛的期望。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致辞,他首先向南方医科大学对大会的支持,和对广大会员单位代表参会表示感谢,并在致辞中分享了他对于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的观点和展望。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熊梦辉致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致辞在这次论坛中,多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在人才评价、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报告内容。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熊梦辉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坚持“四个面向”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深化科技内涵评价,充分激发基础研究人才创新活力,并介绍了南方医科大学在科技内涵评价方面的经验做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也分享了关于人才评价改革与新医科学科建设的思考。在主论坛环节中,多位嘉宾也就新医科人才培养与评价、基础医学与生物医学人才培养与评价等议题进行报告,为与会者启迪新医科人才评价思路和举措。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充分激发基础研究人才创新活力、如何构建医学人才高地以及如何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问题。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郭德银作基础医学与生物医学人才培养与评价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友鹤深入阐述“新医科人才培养与评价”,《NEJM医学前沿》全职副主编、《NEJM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部省合建”高校,去省会了!

8月25日—26日,由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主办,以“深化产学研融合,聚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政校企合作对接会在石家庄市召开。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张超超,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宇骏等有关领导,驻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代表出席活动。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党委常委、副校长单耀军出席活动,并与石家庄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5日下午,张超超、马宇骏与参加本次活动的十五所驻冀高校主要领导进行了工作会谈,双方就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校地共赢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张超超在致辞中对各高校长期以来对石家庄建设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石家庄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他表示,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拥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庞大的科研队伍和众多的创新平台。他希望政校企之间能够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石家庄转化、产业化。他表示,石家庄将全力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广大师生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舞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力量。郭健作为高校代表发言。他介绍了河北大学建校百年的历史沿革和办学成就,重点介绍了学校“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成效。他表示,石家庄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本次政校企合作对接会所开启的各方深入合作,既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创新之举,也是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强省会”战略的实际行动。河北大学将统筹全校优质资源,携手石家庄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助推石家庄市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6日上午,政校企合作对接会正式召开,马宇骏致辞。他表示,推进政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组织技术和人才流动,扎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优选路径,希望政校企三方共同努力,在基础研究、平台共建、特派员建设、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河北大学将以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与石家庄市在技术对接、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不断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持续激发校地合作效能,加快推进科研创新攻关,为省会取得高质量发展贡献“河大”力量。来源:河北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9月1日
其他

教育部公布重磅名单,199个团队入选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学教师团队等199个团队入选。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启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团队创建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坚持精神奖励、典型宣传与发展支持相结合,结合现有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在拓展发展通道、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围的团队给予专门支持。教育部将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把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创建情况作为一个重要观测指标,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团队建设支持力度,组织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团队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的常态化管理,优化考评方法,形成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委托相关机构和专家,采取材料审核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结果认定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附件: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来源:教育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9月1日
其他

教育部等10部门启动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来看五大行动

日前,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搭建国家层面老有所为平台,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发挥其有益补充、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之举,《计划》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总结“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试点经验,对标新形势新任务,从总体要求、目标任务、组织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计划》指出,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包含五大行动。其中,银龄教师支持普通高等教育行动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有优势特色学科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民族地区新建或急需提升发展水平的普通高等学校。银龄教师支持职业教育行动聚焦深化产教融合,重点支持具有地方产业重大需求、需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的职业院校。银龄教师支持基础教育行动聚焦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在现有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银龄教师支持终身教育行动聚焦建强师资队伍,支持各级老年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机构、开放教育机构提升发展水平。银龄教师支持民办教育行动聚焦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重点支持急需高素质教师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计划》明确,经过三年左右时间,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银龄教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化赋能银龄教师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开放灵活的线上线下支教方式不断完善,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在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发挥明显作用。《计划》强调,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经费保障,完善政策支持,注重数字赋能,健全服务保障,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银龄教师的浓厚氛围。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高校教师评职称条件,教育厅公示中!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网站发布了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四川省本科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以下为公告原文——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激发高等学校教师活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0〕100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川委办〔2018〕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草拟了《四川省本科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有关意见建议请在2023年9月18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scjytjsc@126.com。附件:1.《四川省本科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2.《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四川省教育厅2023年8月18日四川省本科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来源:四川省教育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高校职称制度改革,两年实现常态化评审!

近日,海南省教育厅、省委人才发展局联合印发《海南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要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分类分层,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推进海南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实施方案》明确,深化高校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平稳入轨。据悉,高等院校职称制度改革将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深入贯彻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神,落实高校职称评审自主权,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实施方案》提出,要创新岗位类型,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一般设有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要健全层级设置,高校教师职称一般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名称一般依次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实施方案》要求,要完善评价标准,将师德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并实施有利于教师潜心教学、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创新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鼓励采取个人述职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完善信用和惩戒机制,健全聘期考核机制;要落实自主评审,加强监管服务,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评审,实行评聘结合,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用,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海南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优化人才评价体制,本轮职称制度改革有力度有温度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中,解决和处理好人才评价问题最为迫切。当前正深入破题的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在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拓展人才评价通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增强了780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群体的参与感、获得感、荣誉感和成就感。许多一线人才评价“本轮职称制度改革有力度有温度”。近年来,笔者在多地的调研发现:人才评价、职称评价问题是一线专业人才最为关心、最多讨论的话题之一。人才评价制度、职称制度行不行、好不好,关系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特别是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不仅被提到战略位置,而且被寄予厚望、给出明确要求。本次职称制度改革是我国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以来第一次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推进7年来,围绕贯彻落实2016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改革总方案,国家层面共出台27个领域系统指导意见,印发了职称评审暂行规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等9个配套政策,各地方共印发超过680个配套文件,形成了一个以中央职称制度改革总体文件为龙头,以各系列、各地区改革配套政策文件为支撑的“1+N”新时代职称制度总体体系框架。总的来看,职称制度改革呈现出若干特征。首先,改革瞄准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通过对职称这一关键人才评价制度的体系化变革,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人才引领驱动发展的总要求;通过这一制度改革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形成一个突破点、撬动点,产生改革示范效应和新一轮制度红利释放效应。其次,改革围绕“谁来评,怎么评,评什么,怎么用”等核心问题,更加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职业专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更加突出分类施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提升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获得感。再次,改革在一些具体层面取得了重要创新、发展和进步:一是优化了制度框架,扩展了职称制度覆盖面。本轮改革明确,职称制度的定位是提供人才评价公共服务,而非传统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围绕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努力做到体制内外、一视同仁。更新了各序列职称评审办法,扩展丰富了职称评价内涵范围。本次改革新增了一些新职业、新专业、新学科,允许新职业群体参评职称,给予了各地以自主改革探索空间。过去11个没有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全部设置了正高级职称;出台了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办法,打破了各类专业化人才成长发展的“天花板”,使各类人才都有出彩的机会。二是优化了人才评价标准,使职称评价更加科学化。本次改革围绕“破四唯”“立新标”,进一步突出了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破”,是破除了机械性、统一制式的人才衡量标准;所谓“立”,是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特点,不同人才职业发展路径,设立不同具体评价指标。标准的优化充分体现出分层分类,对不同系列、领域给出不同评价标准导向,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上临床、工程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发挥自身创造价值。特别破除了“唯论文”的禁锢,对医护人员,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论文评价;对研究人员,实行代表作制度;对高校教师,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评审前置条件;获奖级别和数量也不再作为职称评审的门槛条件。同时,在有些序列上降低了学历要求,例如演员、计算机软件对学历无硬性要求,经济、会计系列放宽到高中等。三是完善了职称评价机制,使得职称评审更加专业化。本次改革强调“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针对不同系列不同行业特点,引入考试、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对偏才、怪才、奇才等进一步建立特殊评价机制和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陕西省对取得突出贡献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优秀人才实行了“一票决定”制;小米科技的雷军、360的周鸿祎等均通过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获得了正高级职称。此外,改革畅通了境外专业人才评价渠道,如苏州选取79个工程技术类国际职业资格,形成比照认定国内对应职称清单;广东省有900名港澳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考试或认定方式获得了大陆职业资格证书,福建省有182位具有台湾专业技术资格和职称的台湾同胞获得了大陆职称。四是坚持“谁用人、谁评价”,进一步下放评审权限,加大力度向地方、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已全部下放至各类高校,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已下放到符合条件的三甲医院。重庆率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宁波全面推行技能人才企业和行业协会“双自主”评价。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和市场评价,在市场化、社会化评价当中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行业企业作用等。如湖北授予5个专业学会(协会)高级职称评审权;深圳市率先探索将电子技术、建筑设计等300多个职称专业评审工作转移至行业协会组织。近年来,职称制度公信力、权威性、产业行业适用性显著增强,山东省非公领域职称申报比例一度占到了69%,深圳职称申报者取得了10%-20%的增长率,全社会对职称制度的认可度显著增加,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总体上,本轮制度改革取得了如下重要创新和突破:一是基于发展导向,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新经济新产业新动能”领域职称制度改革;二是贴近产业、贴近行业、贴近实践,按照工作需求导向确定行业专业领域职称评价标准;三是围绕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有效性导向,使用多元方法评价鉴定人才能力、业绩和贡献,进一步解决了人才评价与人才使用相脱离的问题,评在此岸、用在彼岸的问题和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的问题。本轮这次职称制度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具体化,直面广大人才反映的堵点、难点问题,在制度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管理服务等方面大胆破题、勇于前行,为营造“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社会氛围和风气破局开路。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当前职称评价中一些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例如“四唯”现象和论资排辈现象依然严重;原有标准打破后,新标准新指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评审权下放后,监管措施尚未完全跟上;职称评审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如何解决人才评价改革中官僚话语权扩大的问题,如何建立一流人才评价一流人才的问题,如何使产业人才评价贴近动态发展的产业实践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不插手职称评审记录报告制度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解决。职称制度前面连着人才培养,后面接着人才使用,既检验人才培养成效,又为选人用人提供依据。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职称评审机制模式,加强人才信誉信用体系建设,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畅通改革“最后一公里”,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制度环境仍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主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22ZDA037号)阶段性成果]作者:孙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来源:中国青年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8月7日
其他

省人社厅: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执行新标准

各市(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省直各部门,中直有关单位:根据国家和我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及相关政策规定,现就做好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及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今年全省职称评审工作于7月启动,高级职称评审时间由省里统一安排(附件)。已经下放的高级职称以及中级职称评审时间由各地各单位自行安排,其中市(地)须在8月底前报送承接的高级职称评审计划安排,自主评审企事业单位高级职称评审时间须提前一周上报省人社厅事业处,全省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应于2023年12月底前结束并完成结果备案工作。参评人员所有申报材料认定截止日期为2023年8月31日,任职资格从2023年9月1日开始计算。二、各级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须根据岗位管理核定的各层级专业技术岗位空额情况,研究制定推荐方案,由主管部门统筹把关,合理确定推荐考试及参评人员数量,有效解决待聘人员“存量”与待评人员“增量”问题,加快实现事业单位职称“评聘结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师学院等自评直聘单位须严格按岗位空额评审,组织实施岗位聘用工作。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督促同级主管部门抓好政策落实。三、按照我省分系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度安排,从今年开始,高校教师、实验技术、卫生(含非医疗卫生机构药学)、档案、新闻、出版、统计、艺术、体育、播音主持、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图书资料(含群众文化)、公共法律服务系列职称评定执行新修订的评价标准,各级评审委员会组建部门在本系列(专业)年度评审通知中要明确所执行的评价标准,做好改革前后新旧标准的过渡衔接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可登录省人社厅官网“职称评审”专栏查阅相关评价标准。四、从今年开始,整合组建全省实验技术、文物博物、图书资料、群众文化、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体育教练员、运动防护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实验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省直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教育厅组建;文物博物、图书资料、群众文化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省直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组建;公证员、司法鉴定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省直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司法厅组建;体育教练员、运动防护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和省直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省体育局组建。市(地)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由各市(地)人社局商行业主管部门组建。五、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经商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从今年开始,“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可结合实际单独设立中医药卫生专业基层职称评审组,对申报“基层高级职称”的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六、党政机关交流或部队转业安置到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首次申报职称时可根据其学历、从业经历、工作业绩,参照本单位同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直接申报相应层级职称(不含国家考试系列)。大学本科毕业累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0年(含在原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下同),可申报副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累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或大学专科毕业累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7年,可申报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累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或大学专科毕业累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或中专毕业累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可认定初级职称。工作业绩成果突出的,可按规定申报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七、畅通新文艺群体人员职称评审渠道,非公有制组织、社会组织中从事艺术表演类、艺术创作类、艺术管理类、技术保障类等工作的文艺从业人员以及在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文艺组织工作的从业人员和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均可按规定程序申报晋升职称。各级人社部门及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按照《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的通知》(黑人社发〔2017〕33号)要求,做好新文艺群体人员职称申报推荐服务工作。八、进一步加强改进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服务工作,凡按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户籍、身份、档案、所有制等限制申报晋升职称,各级人社部门及评委会组建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按职称管理权限对本地区、本行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推荐、审核、评审等环节兜底负责,确保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公平参与职称评审。在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工程技术、卫生、会计等系列可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九、鼓励在我省工作的海外归国人才、外籍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其在境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可以累计计算,取得的业绩成果可以作为评定依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申报破格晋升高级职称。十、从今年开始,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审计、卫生、出版系列(专业)高级职称以及工业技术工程、林业草原工程、党校教师、新闻、档案、图书资料、文物博物、艺术、播音主持、体育专业等系列(专业)高、中级职称统一委托我省实行属地化管理,由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直接向相应评审委员会申报,高级职称参加全省统一评审,中级职称参加单位所在设区市(地)评审。十一、翻译系列职称评审按照中国外文局《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翻译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外文职改字〔2023〕143号,关注“CATTI中心”微信公众号,点击“备考”“职称评审”查询)有关要求执行,由省直主管部门或市(地)人社部门于9月20日前将参评人员申报材料报送省人社厅事业处。十二、严格执行诚信守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申报人员提供虚假材料信息、业绩成果及相关佐证材料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记入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库,情节严重的在一定期限内取消职称及岗位晋升资格,同时追究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和领导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十三、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要履行审核把关职责,对申报人员提供的材料进行认真核查,避免简单地将问题和矛盾上交;各级评审委员会组建部门要依法履行审核职责,对申报人员参评资格和评审材料进行逐一审核,严格落实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材料的工作要求,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要及时退回并告知原因。十四、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公布政策咨询及服务电话,根据呈报材料时间采取网上预约、分时段、分批次、分单位及分系列(专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收取材料,对于参评人员及报送材料较多的人事代理机构或用人单位可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十五、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准确把握政策标准,优化服务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做好申报推荐、材料审核、评审管理、公示确认等相关工作,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严肃处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以往政策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其他未尽事宜按国家和我省规定执行。附件:2023年度全省高级职称评审计划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3年7月13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来源: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教育厅:这类职称送评通过率不超过60%

近日,海南省教育厅、省委人才发展局联合印发《海南省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办法》,明确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用,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根据要求,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必须在核定的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受岗位职数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实行评聘分开的民办高等学校教师或公办高等学校中的编外教师,原则上送评通过率正高级不超过60%,副高级不超过70%,中级及以下在确保评审质量的前提下,暂不做通过率限制。高等学校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通用专业、特殊专业等不同专业门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各高校根据省人社部门核准的岗位职数情况,向本校二级学院下达岗位数额,二级学院须向本学院教师公开岗位数额、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评聘程序等。高等学校教师申报职称评审,由本人向所在二级学院提出申请,且通过二级学院的岗位竞聘环节后方可参评。在竞聘环节应聘请具备相应及以上职称的评委进行评价。参加岗位竞聘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二级学院提交申报材料,二级学院要以适当形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海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举措的出台是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评审实行回避制度,评委与申报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等亲属关系时,评委应当主动回避或由组织评审部门告知回避。如需该文件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来源:海南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关注!建立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特别是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人才评价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对人才的有效甄别、使用、支持和激励,就难以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因此,改革优化人才评价机制,特别是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一项具有引领性、撬动性的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12亿;中国2022年SCI论文数量超过60万篇,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均居世界第一。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基础研究世界级贡献不多,科技成果转化比例总体偏低,对外技术依存度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重要技术装备大量依赖进口。虽然我国在人才数量指标以及论文、专利、科技奖励、人才帽子头衔等指标上大幅增加,但我们看到“0到1”的原始创新、颠覆创新依然匮乏,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大量“卡脖子”问题、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状况仍未完全改变。人才评价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我国以往的人才评价范式引导了大量“1到10”“10到100”的模仿性创新,但没有有效引导和产生“0到1”的原始性创新,同时大量“纸面上”的论文专利成果尚未转化为创新的实际成效。可以说,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内核是一种模仿型、跟随型创新导向定位,而非原始性创新、卓越性创新导向的评价设置。因此,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我们亟待建立起一套与夺标型人才强国战略安排相匹配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竞争优势。2022年底,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方案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立新标”不到位、评价方式创新不到位、资源配置评价改革不到位等问题,选取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开展评价改革试点,这表明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迈上体系化、实质性突破的新台阶,进入到操作化、具体化的方案试点新阶段。总体上,本次改革试点呈现出以下倾向和特点:一是进一步突出分层分类,结合数学、化学、信息、电子、农业、医学、水利等不同专业领域,对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不同岗位类型的科技人才评价进行细化分类,探索形成立体化交叉型科技人才评价解决新方案。二是进一步突出破除“四唯”评价,特别是破除“论文主导”核心依赖,在引导科研人员完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取得一流原创成果上下功夫,鼓励医生上临床、工程师下厂房、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激励各类人才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功立业,贡献自身价值。三是努力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具体化、落地化,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领域各行业一线用人单位的聪明才智,在基层实践探索中找办法、解难题、提方案。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要强调和把握大局观、生态观和使命观。首先,强调大局观。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不能“就评价论评价”,要结合大局大势“跳出评价看评价”。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的人才核心要义,在于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国家战略攻关领域,解决关键科学技术实际问题,并作出实质性创造性贡献。人才评价不是要体现和突出功利导向,而是要体现和突出价值、贡献导向。真正的人才不是用所谓“头衔”、发表的期刊论文、获得的科技奖项来证明自己,而是要看在大浪淘沙之后,推动了哪些有分量的科技进步、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成果贡献。因此,我们要围绕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角改革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孕育产生世界顶尖人才、一流人才和一流成果,进而构建起卓越一流的科技人才发展生态。其次,把握生态观。科技人才总是联系着某一职业、专业、领域内的人才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生态位。从某一方面说,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就是对其在专业领域内人才生态位的识别和评价。笔者的调研显示,由于不同学科、领域间存在专业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对一流人才的评价往往只能由领域内的一流专家才能讲清楚。也即人才生态和人才评价中存在所谓“对数定律”:一流人才评出一流人才,二流人才评出三流人才,三流人才评出四流人才,依此类推。所以,要选育出国际一流人才,最重要的是找出具有世界水平的人来评,而不是将过多精力放在所谓具体评价标准上兜圈圈,这即是一种直接评价。对选育一流人才而言,关键在于要找出对的人来评。因此改革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需要我们放眼全球、对接一流,主动将国内人才生态引入国际人才大生态中去检视、去考量,开放性地接受世界一流人才及其生态的评价和定位,在国际人才竞争合作中培育和激励我们的一流人才。再次,把握使命观。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要强调战略传导、使命引导、定位导向和任务导向。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布局框架下,不同科研平台、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使命不同、定位不同,其科技人才评价的基本取向、总体水准和相应人才评价愿景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人才评价本身是个相对概念、领域概念、实践概念。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地方研究机构、新型研究机构、头部企业、一般科创企业的使命定位有所差异,其科技人才承担的责任、评价的基线对应不同的标尺。对于一流机构,如果其重大攻关任务没有完成,其人才群体没有代表国家做出一流成果、解决“卡脖子”问题,那么其相应人才评价也不能认定为水平达标。所以,要形成科学、有序、有效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就要根据不同科研机构的使命要求和战略定位,如世界一流、全国领先、行业一流等,分解传导其人才评价的对应愿景标准,同时将人才评价的具体标准下放。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基于科研机构战略使命的人才评价标准传导机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路径选择。作者:孙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头条】回答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三个根本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三个问题同样也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当前,应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基础研究人才”,落实“怎样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把握住“为谁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从而增强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能力,支撑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厘清规律特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基础研究人才”在厘清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律特征之前,需要明确基础研究与基础研究人才的概念。基础研究是奠定性、根本性与决定性的研究,是关系到颠覆性、变革性、原创性核心技术的研究。基础研究位于科学研究的源头与上游。基础研究包括了具有普遍性科学意义的研究、开创新领域的研究、尚未解决但具有世界重大意义的研究等。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并具有进行基础研究所需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可称之为基础研究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区别于其他一般性人才,有其独特特征。在知识层面,基础研究人才所从事的研究应是跨学科的,善于运用不同的学科范式、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解决不同领域的基础研究问题。在价值观层面,基础研究人才的思维应是独特性的,敢于求异和大胆批判,对于新事物与新问题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与探求欲,具有从事原始创新研究的科学家潜质,善于总结科学规律并开展创造性与颠覆性研究。在态度层面,基础研究人才所从事的研究面临不确定性和短期内不被认可的可能性,其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难以预测,需要基础研究人才甘于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敢于坚持、持久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进行潜心钻研,从而形成较为深厚的知识积淀。在数量层面,基础研究人才是国宝性、战略性与稀缺性人才。在年龄层面,基础研究人才梯次相对年轻化,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至45岁之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特别是基础研究人才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导性与基础性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进行科学设计、多方面协同配合,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三个不同阶段,需要进行教育、人才与职业全链条的衔接。此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具有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需要长期投入,积聚合力和持续探索。2.探索中国新路,落实“怎样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走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自主道路,必须基于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实际与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树立系统思维,推进制度供给,营造社会环境,探索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中国新路。一是树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系统思维,明确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由于基础研究牵涉面较广,因而,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应具有系统性思维,应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与系统性的布局,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方向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将人才培养涉及的研究、应用与生产有机结合,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又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统筹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可能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聚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中的科学问题,把握好全球科技发展趋势,面向体系化基础研究、探索性基础研究与应用性基础研究,有组织、成体系地推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二是推进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制度供给,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随着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的加强,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与制度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战略牵引与价值驱动作用。需要创新拔尖学生选拔机制。在稳步推进“拔尖计划”“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基础研究人才选拔计划基础上,打破传统培养定式,突破原有培养路径依赖,探索建立基础研究拔尖创新学生早期选拔培养机制,通过多元渠道,多方式、多阶段发现对基础研究有真正志趣的“潜力幼苗”,为真正热爱基础研究的学生提供探索创新的机会。需要推广落实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导师制,为基础研究人才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坚定学术志趣,发现自己的禀赋,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强化基础学科素养,给予其充分自由空间,个性化自主设计培养方案与课程安排。需要创新专业发展、科教协同与学科交叉培养机制。优化基础研究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根据科技发展形势,增设相关专业,将科教融合与学科交叉作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研究的平台,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与关键要素投入,加快建设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示范区。需要创新不同学段的衔接协同培养机制。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需要重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协同,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形成科学素养,可尝试探索建立“科技学校”和“创新学校”,鼓励高校与中小学开设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课程,推动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需求。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需要创新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由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见效慢、创新难、投入高、理论性强、建设周期长,故而应将成为未来科学家作为目标导向,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制度,对本硕博阶段的基础研究课程进行全局谋划与贯通设置;畅通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转换渠道,为基础研究人才建立在本硕博不同阶段更换专业学科的通道。需要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面向世界一流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国际交流,拓宽基础研究人才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水平,适应国际竞争的战略科技人才。需要创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国家、地方与学校等联动的多元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经费支持机制,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需要创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由于基础研究存在路径不确定性与灵感瞬间性等特点,导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对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健全长周期与差异化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评价体系,避免用实用价值或市场估值评价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破除唯成绩与唯论文等评价误区,重点考察基础研究人才的钻研力、创新力,以及对基础研究的热爱,抓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价”,借助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存储分析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各类过程性信息。三是深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环境营造,创造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社会条件。社会层面应营造宽容失败、尊重科学与鼓励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社会风尚,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造包容宽松的社会环境。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基础研究的兴趣,保护好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吸引更多青年学生投入基础研究,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研究储备人才。同时,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基础研究人才甘于坐“冷板凳”,摒弃浮夸与浮躁的心态。3.加强思想保证,把握住“为谁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一是坚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政治引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党对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政治引领与全面领导,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政治取向,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知识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将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成为党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伟大事业的忠实信仰者与实践者,引导基础研究人才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加深基础研究人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二是坚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国家参与全球人才竞争,要以解决国家最急需、最关键、最重大的科学问题为靶标,引导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与长远需求。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只有同人民需求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因此,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应时刻心系“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支撑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坚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精神引领。面向基础研究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基础研究人才投身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中,为新时代基础研究人才高质量培养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必须大力弘扬心系人民、胸怀国家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以身许国、淡泊名利、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协同攻关的合作精神;教育引导基础研究人才将科学家精神作为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作者:段世飞,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阚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在选拔人才时,讲文凭也要讲水平

近期,河北日报刊发《“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对人才工作,习近平指出——来源:《“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推出“人才九条”的实践与启示》《习近平在正定》,转自“大国人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023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