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专访丨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曹宇翔:充分发挥诗歌温暖人心的建设性作用



10月13日至17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四川泸州举行。在会议期间,记者对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曹宇翔进行专访。他表示,通过多种形式促进诗歌文化等走进大众生活,是本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亮点。在后疫情时代,要充分发挥诗歌温暖人心的作用,以更多深刻反映现实、反映人民呼声的优秀诗作,来沟通不同群体的情感,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记  者:曹老师,您好!您是第几次来到泸州?第几次参加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此次参加诗酒大会,最深刻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曹宇翔:我是第3次来到咱们泸州。我过去在部队工作,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到四川来的次数很多,但来泸州的这三次,都是因为咱们这个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每一次来参会,感受都非常深刻,收获也非常大。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通过多种形式,让诗歌、文艺更广泛地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在这片土地上,人民善酿酒、好饮酒,同时也感受诗歌带来的丰富意蕴,将诗酒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泸州老窖这些年发展得很好,同时承担起了很好的企业责任,举办了很多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例如在这次大会中,安排了很多面向公众的讲座、演出,真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  者:今年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举办了“百年路 新征程”的诗歌采风活动,您参加了哪些站的活动?捕捉了什么样的创作灵感?

曹宇翔:在今年举办的“百年路 新征程”诗歌行动中,我参加了今年9月份“通州运河”站的采风之旅活动。运河流淌了几千年,见证了历史的巨变,也见证了当下的美好生活。在过去,没有飞机、高铁,运河的运输功能就显得非常重要。航运几乎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从运河及其周边,我们看到了岁月的变迁,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发展。45年前,我一入伍,就被拉到北京通县,在运河边的一个小村庄进行军训。这个村庄的乡亲,对我们特别好。那还是冬天,乡亲们把那烧热的炕让给我们。军训结束后,18岁的我背着背包,告别了这个村庄,告别了带我入伍的班长,开启了42年的军旅生活。如今,退休了之后,再返回运河边,返回到自己入伍的地方,内心感慨良多。于是,就写了一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从入伍到退休,一首一尾,这条河是我的命运之河;再看看原来的小村子,如今已经成为繁华都市的一部分,因此,这运河也是我们国家繁荣发展的见证者。

记  者:这些年来,您不断地行走、不断地写作。我们知道,在网络化的时代,很多人搜索一下图片、视频就可以写诗了。您这种通过行走获得的直接经验、感受,对写诗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影响?

曹宇翔:这些年来,尤其是我从工作岗位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到各处行走。通过实际的走访,让自己的心灵触摸到咱们的大地,会获得真切的感受。在古代,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他们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为读者奉献出一系列优秀诗作。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只有实地看了,才能生发真切的情感,才能产生写作的灵感和冲动。前不久,我要写黄河,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写作对象,而且已经有那么多的名家写出了那么多的伟大作品,很难再找到新的切入角度。好在这几十年来,因为在部队的报社工作,有好多出差的机会,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好多地方都实地去过。我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当时让我怦然心动的东西。如果没有这样的直接经验,而是从网上看个照片,也许也能写出作品,但总感觉是隔靴搔痒,不如在现场看到具体的景物,并与自己的心灵产生碰撞,这样会写得真切一些。

记  者:诗歌的长短,往往与一个人的气息有关。有些人喜欢简洁的短诗,有些人则喜欢气势磅礴的长诗?您在写作中会如何权衡?

曹宇翔:不同的写作主体、不同的题材内容,决定了诗歌写作的长短。其实,大多数诗人既写短诗,也写长诗。我个人感觉,诗歌的长短各有利弊,短有短的好处,长有长的优点。比如很多朋友写的短诗,几行、十几行,非常生动,写出了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长诗写作确实和写短诗不一样。它不仅需要强大的体力作为支撑,而且需要心灵上的力量。在上世纪90年代,我写长诗《珠穆朗玛峰》时,生活比较艰苦,吃着方便面,就感觉没有力气,偶尔要吃点牛肉辣条,增强点体力。长诗不是几首短诗的简单叠加,它要有一以贯之的情感和气息,在语言上也讲究起承转合、首尾呼应。最近,在写《黄河诗篇》的时候,我再一次体验了写长诗对写作者的考验,体力上的、精神上的考验。

记  者:有人认为,当下的很多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太过于柔软,缺乏阳刚之气。您曾经创作很多军旅诗歌,您认为,在提升诗歌气象方面,当下诗歌应该从以往优秀军旅诗歌中吸收些什么?

曹宇翔:诗歌风格的差异,也是来源于写作主体生活经历、性格气息的不同。现在很多写作者偏向于写日常的舒适生活,或者聚焦生活中的细碎压力,写出的是一种“文弱之诗”,其优势在于情感的呈现非常细腻。军旅诗歌的优势是它的阳刚之气,从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到现当代众多优秀军旅诗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些诗作中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有豪迈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生命的强度和硬度。这种诗作,来源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来源于独特的军旅生活,来源于诗人内心的强大精神。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些军旅诗歌在艺术的细腻呈现上需要加强。因此,这两类诗歌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推动诗歌的繁荣发展。

记  者:近两年,整个世界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因此,本届大会也研讨了“让诗歌在这个世界自由的旅行——后疫情时代的诗歌与我们”的主题。以您的眼光观察这场全球疫情危机,有何发现和感受?对您的思想观念和写作心态产生怎样的影响?

曹宇翔: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同心共济渡过难关。在诗歌界,诗人们纷纷通过手中的笔为那些抗疫勇士鼓与呼。作为一个写作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诗歌写作,不仅仅要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情感,还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与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因为大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记  者: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主题是“让诗酒温暖每个人”。在后疫情时代,诗酒文化在中外文学、中外作家交流中,有什么样的粘合作用,或者说如何起到温暖人心的作用?

曹宇翔: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成为身边人的“温暖者”,多看到身边人的优点,多鼓励。如果一定要批评,也一定要出于善意。对于诗歌写作而言,同样要发挥它鼓舞人心、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次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举办了“让诗酒温暖每个人”的征文活动,在候选诗作中,我看到了很多温暖的“诗酒故事”,比如写给父亲买酒,和朋友一块喝酒,沟通了彼此的情感。同时,通过这次大会,我们通过诗酒,也能够和外国友人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总之,还是要发挥文学的温暖、抚慰人心的作用,不能总是抱着一种“整天骂这个那个”“整个世界欠着你什么”的态度,总要建设性地去思考问题,这个社会还是要互相扶持,不断往前走。



END
● 以诗酒之约架起文化之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名家专访 | 诗人胡弦:酒是美酒,只有和好诗才能相互借力● 名家专访丨诗人、翻译家汪剑钊:诗是语言的酒、酒是液态的诗● 酒城讲坛 | 谭盾:酒与音乐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文化情人”




 



扫码关注我们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