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晏阳初与平民教育

韩震武 导盲犬C
2024-09-23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治学之道

历史丨农村社会工作的发端:晏阳初平民教育‍‍‍‍‍
用“四大教育”解决“四大问题”
▲晏阳初骑驴下乡
晏阳初(1890-1990)曾把近代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乡村建设的内容就是以“四大教育”来解决这四个问题。所谓“四大教育”是指用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而在这“四大教育”中,生计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力发展不上去,农民学习识字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晏阳初发现了在农村推行现代农业技术的一个通病:中国自清末张之洞提倡农业科学、派遣留学生学习农业科学以来,为农业改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但农业科学和农民双方仍然没有实现结合,农民仍不知道农业科学是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农业的人和学习政治、经济的人一样,回国后不是做官,就是当大学教授,基本上没有到农村去的,不知道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实际生活状况怎么样,因为书本上对这些问题没有记载。所以他认为,留学生到外国镀金回国后,如果不到乡下去和农民打成一片,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那他至多不过是一个科学贩子,而不会有“活的生命”。
于是晏阳初动员留学归国的“洋”博士下乡参加定县实验,和农民打成一片。平教总会生计教育部主任冯锐是留美8年的农学博士,但他回国后一连教了12年的书,却没有见过一个农民,没有度过一天农村生活,也没有取得过任何成绩。后来在晏阳初的劝告下,他北上参加了平教会的定县实验。第一年,他种的白菜还不如当地老农种的白菜长得好。直到第三年,由于他天天与老农为伍,悉心观察研究 ,“使自己从原来道貌岸然的学者变成了地道的农家”,他种的白菜才胜过老农,他的农业科学知识才真正发挥作用。此例说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和学者,不仅要有“科学的头脑”,而且还应有“农夫的身手”,要和农民打成一片,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实用的价值。
1943年,晏阳初在和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谈话时说:“你没有必要把这些人从他们的环境——农田中带走,应该就在农田教育他们。这样,你就用不着在学成后把他们送回来,因为他们始终就在农田。许多慈善家把孩子们带走,让他们住进豪华的楼房里,教他们读书,这本是好意。然而不知为什么,他们都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我们从来不那样做,我们就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开展教育,在他们学完平民教育课后,便马上把同学会组织起来。” (《告语人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17)农民子弟一旦跳离了“农门”,便不会再愿意回到家乡,惟有就地培养。他的思路或许正是平民教育生效的原因之一。
乡村振兴学堂?学什么?
新中国扫盲运动
后城市化社会来临?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导盲犬C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